-
陈道义:以 “实战派” 评审力赋能建筑科技转化,让好技术从图纸走进工地
2024/10/11 10:36:17 来源:中国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在建筑施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评审专家的价值不仅是 “鉴别优劣”,更在于 “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建筑施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评审专家的价值不仅是 “鉴别优劣”,更在于 “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中科胜创国际科技发展中心 “建筑施工科技成果转化首席评审专家”,陈道义凭借近 30 年建筑行业实战经验,将技术研发、项目管理、产业推广的复合型积淀融入评审工作,既以严苛标准把控技术质量,更以资源赋能推动成果落地。截至 2024 年 9 月,经他评审的 23 项建筑施工技术成果中,18 项实现产业化应用,平均为企业缩短转化周期 40%,降低市场拓展成本 30%,成为连接 “实验室技术” 与 “施工现场” 的关键桥梁。
从 “技术革新者” 到 “评审把关人”:实战经验筑牢专业根基
“评审不能只看参数表,要知道工地真正需要什么。” 这是陈道义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成为评审专家前,他早已是建筑施工领域的 “技术革新者”—— 主导研发的 “FRP - 混凝土 - 钢管空心柱” 专利技术,让构件自重降低 40%、使用寿命延长 60%,至今仍在浙江、江苏 12 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作用;推动的 “施工项目全周期数字化管控体系”,将杭州某医院装修项目的返工率从行业平均 10% 降至 2.1%,工期缩短 15%。正是这些从 0 到 1 的技术突破与从 1 到 N 的落地实践,让他在评审中总能精准命中 “痛点”。
2023 年,某企业提交的 “预制构件快速安装技术” 参评,技术参数显示 “安装效率提升 50%”,但陈道义在现场核验时发现,该技术依赖定制化设备,中小建筑企业难以承担前期投入。“只谈效率不谈成本,不是好技术。” 他当即提出 “模块化设备改造” 建议,指导企业将核心装置拆解为可兼容常规设备的组件,还牵线对接长三角 3 家设备厂商联合攻关。优化后的技术不仅保留了 35% 的效率提升空间,设备投入成本降低 60%,很快在安徽、山东 5 个住宅项目中推广,为企业新增营收超 1200 万元。
“他的评审意见像‘精准药方’,既指出问题,更给足解法。” 中科胜创平台项目负责人回忆,在评估某款 “智慧工地监测系统” 时,陈道义注意到系统虽能实时采集数据,却缺乏与地方住建部门监管平台的对接接口,“数据孤岛等于白费功夫”。他随即分享自己早年推动企业系统与杭州拱墅区城建平台对接的经验,提供接口开发规范与数据格式标准,帮助该系统 3 个月内完成适配,目前已成为当地智慧工地建设的推荐产品。
评审不止 “打分”:全链条赋能让技术 “活” 起来
在陈道义的评审逻辑里,“通过评估” 只是起点,让技术真正创造价值才是目标。他牵头建立 “评审 - 赋能 - 跟踪” 全链条机制:对通过评审的成果,不仅出具技术优化报告,还会结合自身行业资源,对接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高校科研团队,甚至参与后续的市场推广方案设计。
2022 年,江苏某企业的 “低碳混凝土制备技术” 参评,虽在碳减排(较传统工艺降低 28%)、强度指标上表现优异,但因缺乏实际工程验证,市场认可度低。陈道义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为技术出具第三方性能检测报告,另一方面推荐其参与杭州某安置房项目的试点应用。施工期间,他多次赴现场指导配比调整与浇筑工艺优化,最终项目混凝土用量减少 12%,碳排放量降低 320 吨,相关数据被纳入浙江省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案例。凭借这一试点成果,该技术很快获得上海、南京等地 6 个项目订单,合同总额超 8000 万元。
对于初创企业的技术成果,陈道义更注重 “扶上马送一程”。2023 年,一家专注于建筑能耗监测的初创公司提交评审申请,核心算法虽有创新,但缺乏产业化经验。陈道义不仅指导企业完善产品说明书与施工指导手册,还引荐其加入 “长三角建筑低碳技术联盟”,对接万科、绿城等头部房企的供应链体系。如今,该公司的监测系统已应用于 12 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年服务收入突破 500 万元,从 “技术初创” 成长为 “行业新锐”。
“他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更像技术转化的‘合伙人’。” 合作企业负责人感慨,陈道义会主动跟踪技术落地后的运行情况,定期组织 “技术复盘会”,收集施工方反馈并推动迭代优化。某款 “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 在应用中出现 “极端天气误报” 问题,他连夜协调气象部门专家与企业研发团队召开线上会议,优化预警模型参数,最终将误报率从 15% 降至 3%。
建标准、育人才:为行业立起 “转化标杆”
随着评审经验的积累,陈道义愈发意识到 “标准缺失” 是制约建筑科技转化的关键瓶颈。他联合中科胜创平台与长三角 10 余家建筑企业、高校,历时 1 年编制《建筑施工科技成果转化评审指南(2024 版)》,首次明确 “技术先进性、产业化可行性、社会与经济价值” 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细化出 “效率提升率”“成本回收期”“碳减排量” 等 28 项量化标准,填补了行业评审缺乏统一规范的空白。
“指南不是‘条条框框’,而是‘路线图’。” 陈道义解释,指南中不仅包含技术评估方法,还收录了他评审中积累的 15 个典型案例,从 “预制构件技术适配不同气候带” 到 “智能系统与地方监管平台对接”,每个案例都详细拆解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与解决方案。该指南发布后,已被长三角、珠三角 20 余家建筑科技平台采用,推动区域建筑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 18%。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道义将评审中的优质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联合浙江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发 “建筑科技转化实训课程”,涵盖技术评估方法、市场需求分析、项目对接技巧等内容。课程中,他结合自己评审的 “FRP 复合构件”“低碳混凝土” 等案例,讲解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转化逻辑,至今已培养 300 余名兼具技术能力与市场思维的专业人才,其中 80% 进入建筑科技企业或政府住建部门,成为推动技术转化的新生力量。
“建筑科技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每一栋安全、高效、绿色的建筑上。” 陈道义表示,未来他将继续聚焦 “智能建造”“双碳目标” 等行业趋势,在评审中更多关注跨区域技术适配、国际标准对接等议题,同时推动建立 “建筑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整合评审中的技术参数、应用案例、市场反馈等信息,为行业提供更精准的决策参考。
中科胜创国际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评价:“陈道义的评审工作,让‘纸上技术’变成了‘实地成果’,更为建筑科技转化树立了‘实战导向’的标杆。” 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全国各地的工地,为城市建设注入科技动能。(作者:王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