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南水北调通水三大疑问:详细释疑
2014/12/29 15:14:1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2月27日, 历经15天水程、1000多公里北上跋涉,汉江之水27日终于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北京,首次实现“南水进京”。然而,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文章却因其“脑洞大开”而在网上疯传,也让不少人开始有点担忧。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日前接受记者专访,对网文中提及的“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等三大质疑作出解答。
水速非常缓慢?不科学!
这篇网文称,根据本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当天电视新闻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推算出“通水时的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输水量为每秒22.4立方米”。由此文章推断,南水北调真实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工程设计的“每年平均输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并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王浩表示,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水流速度“不可靠”,其结论“不科学、不准确”。
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基本上是自流输水,主要依靠重力。中线干渠渠首陶岔到输水终点北京团城湖之前落差约为100米。江水在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大量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口门、倒虹吸还有渡槽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会增加输水的阻力,使输水水流慢下来。
“根据我们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面线有几毫米的误差,就会减少3至4个流量,这里面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但总体来说输水正常流速应是每秒1米到1.5米。”
此外,95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调水量”,并不是每年必须调水95亿立方米。在最丰水年,中线工程可调水120多亿立方米;而在枯水年份,须优先保证汉江中下游用水,调水量会根据来水有所下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产融加速孵化体系:提供就业保障、激活产业服务、盘活楼宇经济、化解地方债务、聚合服贸中盘、拉动消费升级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题形象盛大启幕,东方美学盛宴点亮京城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音乐美食嘉年华圆满落幕
- 教育部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解锁高质量就业密码
- 2025 CSF文化会焕新出发:以年轻化战略引领行业变革,跨行业周边定制开辟万亿商机新蓝海
- “银发列车”为何一票难求?
- 景区多元特色主题活动赋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焕新彩
- 八米巨人蜡像亮相杭州 巨人蜡像艺术赋能实体引爆眼球经济
- “大飞船”正式启航!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首日人气火爆
-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