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技术储备20年 产业化仍待气候成熟
2015/8/19 8:32:3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中国有93%的棉花为转基因品种,2014年种植390万公顷“产业化难”,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转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一年前,2014年8月17日中国有93%的棉花为转基因品种,2014年种植390万公顷
“产业化难”,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转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
一年前,2014年8月17日,3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到期。这件看似正常的事情,却因涉及主粮水稻、玉米,撩拨起了汹涌民意。随后3张安全证书均续申请成功。不过,在国家宏观战略并未改变,再加上复杂的舆论干扰的背景下,新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种植仍然遥遥无期。
日前在一次转基因玉米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均对此表示遗憾。
面对“只允许进口转基因大豆,不允许国内产业化种植”、“只允许转基因棉花种植,不允许转基因主粮种植”、“只允许转基因木瓜产业化种植销售,不允许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等现状,他们认为,当务之急仍然是推进产业化,尤其是中国具有优势、可与国外抗衡的作物品种方面。
储备而非应用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持谨慎态度。根据官方口径,目前只有转基因棉花、木瓜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种植、销售,而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不过必须获得中国的进口安全证书。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彭于发在研讨会上称,1996~2015年的20年间,高层关于转基因的战略是技术储备战略,而非产业化战略,“什么时候用,也许永远不用。”但与基础科学不同,转基因是一项技术,既然是技术就要面向市场,直接为社会服务。彭的官方头衔还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每次从国外考察归来,彭于发总是感慨,中国跟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他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已经更新三代了。在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所发现的不足,会在后一代中予以修正克服。而中国自1997年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种植以来,至今还是原来那一代,“丝毫没有科学进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战略需要调整,应该将储备战略调整为产业化战略,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切身感受技术利弊,才能推动更新换代。“一天不产业化,与转基因相关的科普、风险交流都没法做。”彭于发说。
专家表示,之所以已经产业化的转基因棉花更新换代速度迟滞,是因为在转基因棉花品系更替的审批中,政府部门受部分民意影响而踌躇不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在研讨会上称,转基因棉花更新换代不是科学家个人的利益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农业安全。如果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技术,那也就罢了,现在恰恰是我们有,而且比国外的还要好,不用自己的技术说不过去。而且中国还进口同样的东西,那干吗不放行自己的新技术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称,当初转基因棉花的种植,也是在政府批准推广之前,农民就自发推广起来,以至于最后无法进行行政控制,才放手进行产业化种植,“玉米不要再走这样的倒逼道路了。”
政府态度渐趋明朗
作为民众关切的话题,转基因无疑应该得到充分的讨论。只不过,讨论的前提应该限于科学领域,以理性为边界,尊重事实而非相信谣言。这就要求更多公开、透明、平等的对话。
去年9月底,官方披露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此前未曾公开过的对转基因问题的态度。去年9月底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公布了习近平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对转基因产业化定调: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这一定调,产业化态度鲜明。这样的态度被反映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上。文件表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一号文件首次写入转基因的“科学普及”。
肃清谣言需要普及常识。农业部办公厅在去年9月底也发出《关于开展转基因知识集中宣传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谣言进行科学解读和辟谣,还原事实真相,引导公众理性看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