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原料 新模式 新思维 功能食品原料开发也可另辟蹊径
2015/12/3 8:32:4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香蕉皮、香蕉花、蛋壳膜、花生衣……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没用的废弃物,在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功能食品配料创新与应用专家研讨会上成为专家们研讨的“主角”香蕉皮、香蕉花、蛋壳膜、花生衣……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没用的废弃物,在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功能食品配料创新与应用专家研讨会上成为专家们研讨的“主角”。专家们认为,生产企业的这种以日常植物废弃物开发功能食品原料的新思路值得称赞。这种开发模式,不仅让这些没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加大了综合利用,更是与当前环保的理念相契合,减少了环境压力。
独具慧眼
开发“不争利”的功能食品原料
记者了解到,香蕉皮、香蕉花、蛋壳膜、花生衣这些不起眼的原料,被一家台湾企业——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当成宝贝,多年来用这些原料开发的功能产品已行销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
35年时间,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早已从单纯的原料进口贸易商成功转型为功能食品原料制造商。在竞争激烈的功能食品市场,作为功能食品原料制造商,大江生医如何让功能食品生产企业对自己青睐有加?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咏翔认为,“上善若水,轻利而不争利”。重要的是开发“不争利”的功能食品原料。通常情况下,功能食品生产企业对于原料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如何让自己生产的原料独具优势,是林咏翔苦苦思索的。
林咏翔开始尝试把通常废弃不用的普通食物的皮、壳、花等加以利用,如香蕉皮、香蕉花、蛋壳膜等。大江生医在开发功能食品原料方面,也选用了一些当地特产,例如,将台湾特产红藜麦原料加入食品或者保养品中。林咏翔表示,“替农民兴利,替自己兴利,改善消费者生活”,是大江生医在研发这些特别的功能食品原料的目标所在。
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刘燕颖介绍,以花生膜为例,近年一些花生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在加工中都将花生衣弃之不用,感觉十分可惜。而实际上,研究表明,花生膜较之花生含有更多的多酚,含黄酮类及花青素,具有良好抗氧化功效,有研究者建议在花生的产品中加入适当的花生膜,让这些产品能更有营养以及增加纤维的摄取量。现在,花生膜已应用于饼干烘培。又如,鸡蛋蛋壳的内膜通常也被丢弃不用。而蛋壳膜在中国药典中被称为凤凰衣,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利用历史。蛋壳膜富含粘多糖及蛋白质,现代研究则多应用于解缓骨关节炎的辅助物质,美国已将蛋壳膜应用在关节保健。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专门加工蛋液的食品工厂面临的难题是难以处理的大量蛋壳,因为蛋壳都会发臭。而大江生医采用相应技术使蛋壳跟蛋壳膜分离,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此外,大江生医也独具慧眼地将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香蕉雄蕊加以利用。香蕉雄蕊在东南亚等地方是美味的菜肴。香蕉雄蕊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及花青素苷,具高抗氧化活性。香蕉雄蕊提取物为将香蕉雄蕊磨碎后经水提取、喷干的粉体。以往在我国台湾当地,香蕉雄蕊往往都丢弃不用。大江生医将其开发为独特的功能食品原料。又如,台湾阿里山的山葵通常被用在日本料理中,价格昂贵,但山葵叶都被清除不用。大江生医萃取山葵叶后发现其美白效果好,就将其应用开发相关产品。
扎根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江生医也擅长应用红藜等台湾本土的特色植物资源开发新的功能食品原料。刘燕颖介绍,藜麦所含的多酚量远多于一般谷类,尤其含有槲皮素及山柰酚,具有良好的有抗氧化能力。台湾红藜是藜麦家族中的台湾原生种,已有百年以上的食用历史。除藜麦拥有多酚及黄酮类,台湾红藜还含有具有抗氧化、抗发炎等功能的甜菜素。台湾红藜提取物是将台湾红藜磨碎后经水提取、喷干的粉体。
勇于探索
开启功能原料另类创新模式
此次功能食品配料创新与应用专家研讨会上,大江生医用香蕉花、蛋壳膜、花生衣等原料开发功能食品的生产实践,也为我国大陆功能食品原料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启迪。专家表示,企业利用一些废弃物、皮、壳、膜来开发健康食品原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如何让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另类”功能食品原料进入我国大陆市场,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多重的健康体验?是近一段时间里大江生医正在探索的问题。据了解,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资一亿人民币在上海建厂,准备将自行研发的荞麦壳、台湾红藜、青枣幼果、香蕉皮、蛋壳膜等原料应用于产品制造。
把握机遇
从原料、加工、环境中加大融合创新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功能食品认证方面,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还未“互认”。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些不常见的食品原料如何进入我国大陆市场提出了建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建议,要让这些新型的食品原料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台湾企业需要学会“有进有退”,同时在策略上要先走示范性路径。重要的是,要从安全、可食用这方面去寻求产品的获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主任郭顺星也表示,要从这些原料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两方面来把控。对于荞麦皮、花生皮这类非传统原料,需测定其中的有效功能成分含量有多少。而对于香蕉皮、香蕉花这些新的食品原料资源,则要测定其安全性,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建议,将这些原料分成传统可食用原料与非传统可食用原料两类。传统可食用原料,如红藜麦、柑橘幼果等,可作为普通食用原料申报。非传统可食用原料,如荞麦壳、花生膜、蛋壳膜、香蕉皮、泡叶藻等则需要通过另外途径申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建议,可将已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地获批的资料备齐,提供给我国相关评审机构审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名位提醒,在原料来源方面,从农业角度来讲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为保证产品品质,建议明确原料的专业品种和专业产区。同时,要注重产品标准和安全指标,如农药残留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从营养和废弃物利用角度来讲,这种对新原料的开发尝试值得鼓励。未来要有长远发展,需要对这些原料中的主要成分明确、细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处长白鸿建议,柑橘幼果等这些新型原料,如要进入大陆市场还需要了解和遵守食品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中相关的规定,以便于今后的日常监管。国家卫计委卫生监督中心卫生许可评审处处长王永芳介绍,在大陆申报中,可提供几个层面的证明:一是官方证明。欧盟、加拿大都有相关的官方证明。二是美国、澳新等对新食品管理审批的相关证明。三是在哪些国家都已有销售的产品的相关佐证材料。
孟素荷理事长最后强调,在食品行业转型过程中,创新尤为重要。包括大江生医在内的一些台湾企业在原料创新方面走在了前面,希望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多交流。2016年,我国农业将走融合式发展之路,包括原料、加工,再到环境。大江生医的这种对植物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则很好地解决了环境问题。未来还需与大陆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发展。如此一来,将快速加大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如,每年水果成熟季节中15%的落果资源就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