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两会特别节目 君智专家谈企业如何深挖内需
2020/6/19 12:05:33 来源:商业评论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5月27日,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两会特别节目邀请君智集团联席总裁徐廉政和总裁姚荣君做客演播室谈如何扩内需、稳企业。5月27日,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两会特别节目邀请君智集团联席总裁徐廉政和总裁姚荣君做客演播室谈如何扩内需、稳企业。《首席评论》是第一财经全力打造的一档财经新闻评论节目。自开播,已有中外多位重量级嘉宾做客: 吴敬琏、林毅夫、吴晓灵、李稻葵、熊晓鸽、沈南鹏、宗庆后、张朝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
以下为本期节目精华节选
01、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不设经济增长目标?
姚荣君:今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是考虑到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全球疫情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历史上也出现过不设的情况。但不设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恰恰相反,报告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意思就是要稳住企业、稳住市场主题,特别是要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近日君智在与二十多位企业家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关注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稳就业、保民生。如果说GDP增速是经济发展的“面子”,那么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就业就是“里子”。淡化“面子”聚焦“里子”,是让经济畅通循环,提升活力的关键。
02、如何看待内需和外需的重要性?
徐廉政:从2019年数据看,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60%,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9年我国GDP是99万亿元。30万的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的大约30.27%。内需和外需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扩大内需和外需同样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当前经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集中于需求减少,其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恒定的。这很有可能是企业在复工复产时犯了“按图索骥”式的错误,复工复产更要复战略。
企业不能只看到疫情之下的需求萎缩,还应对“需求”有更深刻的认知,看清隐藏在市场端、竞争端、消费者端等外部“变量”下依然岿然不动的“不变量”——顾客独特的价值需求。企业如果不能提供给顾客某种独特的价值,任何时候都会被淘汰出局,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03、如何看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姚荣君:要提高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很多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有大量的需求。习主席曾经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如果把“需求”看做是一座冰山,企业如果只看到冰面上的显性需求,那一定会认为需求在不断萎缩,但如果能看到冰面下更为庞大的隐性需求,那么也就看到了新的机会。疫情让市场需求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企业在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也要及时复盘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能给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只有洞察到这一点并想方设法去实现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市场上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夺取显性需求、激发隐性需求、创造新需求,对企业而言需求从未减少需要做的是持续创造新需求。
04、如何看待创新?
姚荣君:创新是企业家可贵的精神之一,尤其是在当下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要发扬“创业家”敢于创新,不断寻找新机遇的精神,从满足顾客需求,激发顾客需求的角度入手,找到产品或者服务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价值点,让顾客果断选择你的产品。
智能手机没有被研发出来的时候,没有人对这个品类的产品有需求。在此之前,大家都觉得按键手机也不错,但是当智能手机上市的时候,刷新了大家对手机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创造具有更高品质、更强品牌、更好使用体验的产品,是应对消费升级挑战最佳的解决方案。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品牌红利时代,企业家们要及时洞察到这一趋势变化,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05、如何看待保就业?
徐廉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9500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相比往年2万字的体量,显得很精简。但“就业”这个词却高频出现在报告中,为近五年来的最多,保就业也被列为“六保”之首。我国大部分就业机会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没有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但也是经济活动中的主力军,在保就业、稳经济的主旋律下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疫情影响仍然持续,另一方面又要保就业,看似很矛盾。这时,就要支持和鼓励“腰部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吸纳就业人口。这些“腰部企业”也是在市场洪流中抵御住了风险逐渐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他们虽然没有头部企业那么耀眼,但也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小微企业,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06、如何看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姚荣君:疫情期间,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达到了700多亿只。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的产量很高,但没有人能说得出一个像样的口罩品牌。创新固然重要,但走出了创新第一步,第二、三步该怎么走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后来者会迅速跟进,生产出的产品甚至质量更好,这时候创新就成了高昂的成本。另外,互联网非常发达,这样就让物理空间消失了。大家都往线上汇聚的时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快速增加,所以竞争就变得很激烈。
07、保就业保谁,裁员裁谁?
徐廉政:换个思路看待这个问题。看不考虑裁谁,先考虑企业是否能把握住当前的机会,当机会汹涌而来的时候,企业要考虑的不是裁员而是增加就业岗位。顾客愿意选择你的产品,企业就有存在的意义。企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不断去超越去做得更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永远是有用工需求的。只是要看需要怎样的岗位,怎样的人才,发挥怎样的作用。企业要注重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我认为这是创立企业的核心目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