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 中国激光显示崛起
2023/4/20 8:51:46 来源:中国电子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年来,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激光显示产业,在专利、产业链和产业化进程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2022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激光投影机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3年,我国的激光显近年来,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激光显示产业,在专利、产业链和产业化进程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2022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激光投影机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3年,我国的激光显示将实现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的跨越。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不仅做到了市场规模全球领先,更是在专利布局、技术突破、品牌参与度、市场应用推广及产业化进程等多个层面实现全面主导。
多维度全面主导
从投影显示整体规模来看,激光投影的市场仍属“小众”。但从近几年的产业趋向来看,随着激光显示技术应用重心从商教工程转向普及型家用市场,激光显示的真正爆发正在路上。
洛图科技(RUNTO)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激光投影(包括激光电视)出货量为145万台,同比增长24.4%。分区域来看,我国家用激光投影市场(包含激光电视)销量为43.6万台,同比增长27.2%,如果加上激光商教及工程等偏商用市场助阵,2022年我国激光投影市场总出货量将近68万台,在全球出货量份额占比达53.5%,已成为全球激光投影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是激光显示产品的第二大消费市场,占比超过20%。接下来为西欧和亚太,份额均超过10%。中东非、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较低,不足5%。
在如今的激光显示产业,中国不仅做到了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在专利布局、技术突破等方面亦实现主导。
在专利方面,我国在激光显示领域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已超过7000项,位居世界首位。
在产业链方面,我国激光显示产业链中核心部件本土化率进一步提高,在光源设计、光机模组、整机设计等技术方面做到了全球领先。
在产业化进程方面,目前全国激光显示的产业链厂商已经有了百余家,包括海信、长虹、光峰科技、华录、中科极光、视美乐等一批本土企业在积极围绕激光显示技术开拓各种显示市场,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在激光显示产品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全面覆盖到激光电视、激光商用会议、激光教育、激光工程投影、激光数字放映机、激光微投再到激光车载显示、航空应用、云端显示、AR等多个细分品类。可以看到,激光显示在应用场景这个维度上,不再局限于投影显示单一品种,开始全面向其他行业领域积极延伸,其应用边界不断被放大。
洛图科技研究副总监刘定坤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通过激光显示上下游企业的努力,中国已在多方面实现突破,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本土化崛起拓宽需求边界
激光投影技术原不是新鲜事物。在我国,激光显示历经10余年的市场淬炼,在供应链国产化、品牌运营以及市场应用场景等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市场增量已由单一的技术驱动,转向技术和产业链协同能力的双驱动升级。
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到激光显示产业链上下游,潜心进行技术研发与迭代,强化产业链条,核心部件本土化率进一步提高。
据洛图科技统计,激光显示的四大核心器件本土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抗光幕布、激光光源、镜头、光成像芯片。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预计未来3~5年内,激光产业链本土化率将从45%~55%提高至75%~80%。
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激光显示本土化程度最终达到8成,其最大的好处除了降低“卡脖子”的制约外,还将有效降低激光投影产品的成本。
洛图科技的数据显示,中长焦激光智能家用投影产品均价已经从2019年的1.76万元降至2022年的0.65万元,2022年全年出货量也达到18.6万台,同比增长181%。此外,在更为高端的激光电视的价格上,其均价也从2016年的4.04万元/台降至2022上半年的1.5万元/台。其中,峰米已经在2022年将其激光智能机价格首次降到了3000元以下。
据悉,目前LCOS芯片、光学模片、超短焦镜头等技术已经实现了本土化。随着本土化比例逐渐加大,未来激光显示产品价格还将继续向下探,这对产品推广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激光家用这个细分市场有望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节奏,摆脱“小众”身份。
峰米高级公关经理邱悦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由于消费需求是多元化的,智能投影能否扩大市场规模,摆脱“小众”身份,除了降低消费门槛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生命力,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未来,激光显示代表的高端视觉体验拥有繁荣的前景。每一个终端都有可能加载激光显示,为我们日常的各种生活场景如家庭、社区、城市等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智慧化生活服务。”刘定坤感慨道。
洛图科技预计,在外部宏观环境无恶化,内部环境企业积极布局的大前提下,2023年全球激光投影市场出货量将达167万台,同比增长近15%。其中,中国激光投影市场出货量将达85万台,同比增长25.7%。(谷月)
转自:中国电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新技术释放新机遇 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加速
- 下一篇:全国特色旅游资源梳理展示初显成效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产融加速孵化体系:提供就业保障、激活产业服务、盘活楼宇经济、化解地方债务、聚合服贸中盘、拉动消费升级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题形象盛大启幕,东方美学盛宴点亮京城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音乐美食嘉年华圆满落幕
- 教育部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解锁高质量就业密码
- 2025 CSF文化会焕新出发:以年轻化战略引领行业变革,跨行业周边定制开辟万亿商机新蓝海
- “银发列车”为何一票难求?
- 景区多元特色主题活动赋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焕新彩
- 八米巨人蜡像亮相杭州 巨人蜡像艺术赋能实体引爆眼球经济
- “大飞船”正式启航!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首日人气火爆
-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