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IN平台已覆盖近400城产业带!助力传统制造出海提速
2025/8/25 16:37:22 来源:财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在跨境电商与产业带深度融合的政策背景下,一批扎根地方制造的企业开始走出地域限制,将产品直接送达海外消费者手中。以SHEIN为代表的跨境平台型企业,持续推动产业资源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境电商与产业带深度融合的政策背景下,一批扎根地方制造的企业开始走出地域限制,将产品直接送达海外消费者手中。以SHEIN为代表的跨境平台型企业,持续推动产业资源与国际市场对接。据悉自2023年启动“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以来,SHEIN已覆盖近400个产业带城市,合作范围不断向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佳木斯等地区延伸。从服装自主品牌起家的SHEIN,如今已逐步转型为电商平台,不仅汇聚众多第三方品牌,更助力大量制造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升级,孵化出一批崭露头角的出海新势力。
每当有SHEIN的招商人员走进产业带城市,会场里常常座无虚席——来自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主们齐聚一堂,渴望了解如何让产品走出去。这种热情背后,是由于他们的传统外贸订单萎缩、内需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现实压力,也让直达国际市场的跨境电商成为许多企业的突围路径。
尚富顺便是其中一位先行者。十多年前,他从前公司离职创办一家首饰小厂,一度因老客户订单减少而陷入困境,工厂规模骤减至三人。转机出现在2023年,他尝试入驻SHEIN平台,开启出海的自产自销模式。如今,他的SHEIN店铺每月吸引超110万名海外消费者浏览,在几乎不投广告的情况下,近一年销售额居然突破1300万元。店内多款脚链、项链周销千单以上,仓库中整齐码放的包装盒不再是积压的库存,而是随时准备发出的热销商品。“这里盛放的都不是库存,是爆款的备货,几天时间就能卖空”他笑着说。
在惠州,傅女士也将多年代工经验转化为自主品牌出海的能力。她借鉴SHEIN自营品牌的供应链模式,对原有生产线进行调整,组建适应跨境零售节奏的团队。仅用一年时间,销量实现大幅跃升,产线扩展至原来的三倍,并带动周边十余家鞋厂协同发展,员工人数也随之翻番。
这一轮产业转型的背后,是跨境电商平台带来的系统性变革。过去,跨境经营被视为少数大企业的赛道。如今,依托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数字化工具和灵活的国内供应链支持,中小制造企业也能便捷地开设跨境网店,一站式触达分布在160多个国家的海外消费者。
跨境电商平台在连接“国内供给”与“海外需求”的同时,也悄然发挥着引导与支持的作用,不仅给企业打开海外销路,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产业带企业从过去依赖规模和低价的竞争模式,逐步走向效率提升与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首先,是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升。在SHEIN等平台的实际运作模式影响下,不少制造企业开始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优化生产排程与降低库存。以惠州惠东的鞋厂为例,包括傅女士在内的多位厂主调整了原有的生产节奏,借助线上销售数据反馈,实现小批量、快迭代的柔性生产,改变了传统外贸“一单压数月”的惯性,使制造更贴近真实市场需求。
其次,平台所传递的市场信号促使企业重新思考产品定位。面对海外消费者对款式、更新速度的高要求,许多企业不再一味压缩成本找利润,而是尝试在设计、材质和功能上寻找突破口。广州的纺织、皮革和美妆产业带中,越来越多商家避开同质化红海,转向细分风格或特定使用场景的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体验。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和选品建议,帮助卖家精准把握海外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实现按需开发,减少盲目备货带来的库存压力。
此外,新业态的成长也带动了地方就业结构的悄然变化。随着跨境电商业务铺开,对海外推广、物流协调、平台运营等专业能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催生出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等新兴岗位。在广东湛江吴川塘㙍镇、江西堆子前镇等地,不少村民自发学习开店流程,家族式小作坊逐步转型为正规化运营的出口主体。在一些已形成初步跨境电商生态的县城里,年轻人的话题从过去的娱乐八卦转向市场趋势与运营策略,越来越多中青年选择留在本地,在亲戚的跨境店铺工作,或自主创业,区域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正逐步缓解。
据最新消息,SHEIN将持续推进产业带扶持计划,预计年底前还将举办约180场地方对接活动,进一步降低企业出海门槛。无论身处一线城市还是内陆小镇,制造企业都有机会通过这一通道,更高效地融入全球市场。
从一间小厂房到连接大世界,从依赖被动订单到直面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产业带企业正在完成角色重塑。它们不再只是幕后制造者,而是逐步成为全球消费链条中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在这条通往海外的道路上,技术与平台的支撑让“中国制造”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一个个地方产业,真正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国际化路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