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乡村振兴脉络,品诗意田园生活,鲁花·《山水间的家》新季热播!
2025/9/15 15:41:4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当城市的霓虹渐次点亮,总有一份对田园山水的向往在人们心中萦绕。9月7日晚,由鲁花独家冠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CCTV-1综合频道如约而至,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播出。当城市的霓虹渐次点亮,总有一份对田园山水的向往在人们心中萦绕。9月7日晚,由鲁花独家冠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CCTV-1综合频道如约而至,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播出。这档曾斩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治愈系宝藏综艺,此番携24个美丽乡村的新故事回归,让观众在镜头流转间,触摸新时代乡村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奋斗之力。首期节目便交出了亮眼的收视成绩单——据CSM数据显示,观众规模超5千万,收视率高达1.09%,收视份额更是突破6.24%。这份热度的背后,是“山水小分队”用脚步丈量乡村的真诚,是两座特色村庄的蜕变故事,更藏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集体向往。
镜头一端,是江苏无锡市锡山区谢埭荡村的江南柔情。这座被称作“江南明珠”的村庄,三面环水,初秋时节的芡实塘里,藏着水乡最鲜活的丰收图景。撒贝宁、辛晓娟教授与杜淳组成的小分队,换上齐腰防水裤,躬身探入碧波荡漾的塘中。在农户的指导下,他们拨开层层叠叠的芡叶,将饱满的芡果轻轻拉出,手起刀落间,形似“鸡头”的果实便落进竹篮,“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的诗意,在劳作的汗水里有了最真切的注解。
而谢埭荡村的魅力,远不止于传统农耕的浪漫。“田园理想村”主理人招募会的现场,更让人看到乡村与时俱进的活力。有人计划打造农产品带货直播间,让水乡特产走出田间;有人想依托田园风光搭建旅拍摄影基地,用镜头定格江南之美;还有人构思新能源房车营地与环保咖啡馆,探索绿色休闲的新方式。这些充满创意的想法,正让这座古老的水乡焕发出新的生机。
镜头另一端,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兴民村的戈壁豪情。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兴民村没有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困住,而是因地制宜,将黄花菜变成了“致富黄金”。何岩柯、彭玉平教授与张睿组成的小分队,刚到村里便加入了黄花菜抢收的队伍。夜幕下,他们披着星光穿梭在田间,将一颗颗饱满的花苞小心收入袋中;日出后,又马不停蹄地参与杀青、晾晒、打包的全流程,亲身感受“一颗黄花菜的逆袭之路”。
从江南水乡的芡实塘,到戈壁滩上的黄花菜田,《山水间的家》始终以“人”为核心,细腻讲述着普通农家的奋斗故事。谢埭荡村的村民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水乡跟上时代步伐;兴民村的移民在逆境中开拓,用双手改写家乡命运。这两座村庄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立足区域禀赋,激活农村活力,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作为节目的独家冠名方,鲁花与《山水间的家》的携手已走过第二季和第三季,新一季的回归,鲁花将继续向观众传递“香飘万家”的品牌价值,将健康餐桌与乡村振兴相连。作为粮油行业的佼佼者,鲁花不仅用优质产品守护着百姓的一日三餐,更通过这样的文化载体,让观众看到乡村的无限可能,传递着“乡村兴则国家兴”的价值理念。
在鲁花的相伴之下,我们随着“山水小分队”的脚步继续前行,未来还将有22个美丽乡村的故事与观众见面。在这些故事里,有自然的馈赠,有文化的传承,更有奋斗的力量。《山水间的家》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也期待着更多人能走进乡村、关注乡村,共同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助力。而鲁花也将继续以品牌之力,陪伴观众在山水间感受家的温暖,书写健康生活与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