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分析
2015/4/30 8:32:2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中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国内机器人行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工业机器人市场接受度和成本控制正快速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大量中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国内机器人行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工业机器人市场接受度和成本控制正快速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4月19日,以“工业机器人与机床制造业升级”为主题的2015工业机器人高层论坛在京召开,同时也举办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业机器人应用分会成立仪式。与会嘉宾认为,机床工具业涉足机器人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智能机床与工业机器人之间的界限也很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助力机床工具等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就是智慧服务(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卓永财)
现在大家都说我们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但我认为,要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改变的是对制造的认知。
制造不是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因为要满足需求,所以制造就是一种服务,因此要不断创新,满足人类不断衍生出来的新需求,这就需要智能制造以及智慧服务。
2011年在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而中国也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我们知道德国是制造业的强国,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这意味着我们的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3.0,而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字化,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所以中国发展工业,要工业2.0、3.0和4.0齐头并进。
这是基础的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两个战略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着眼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支持的智能化生产。
从以人为主的制造到数字化驱动制造,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对机床工具行业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认为,机器人将会在工业4.0里面担任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人机协同时代的来临,每万名员工有百台机器人会很普遍。
上银是中国台湾惟一从关键零组件起家,进军机器人研发的机床工具企业,但其却是在半导体设备里全球坐标机器人最大供应商,可以说在半导体设备里,上银机器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继坐标型机器人之后,上银从2010年投入六轴机器人、晶圆机器人,进军医疗机器人领域,陆续与秀传医院开发内视镜扶持机器手臂、中国医药大学合作下肢复健机器人、慈济医院共同研发洗澡机器人,以及与成大研究手部复健机器人。其中医疗器材已通过ISO认证,将在两岸销售。
我认为机器人要发展,需要面对三个挑战,首当其冲就是机器人如何跟控制器连接。一度机器人控制器技术都掌握在几家国外大公司手中,虽然这两年有所改变,但改变速度跟不上需求的进展,我觉得如何打开控制器局面是急需改变的问题。
其次,由于制造是服务,而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传感器如何通过云端,把他变成安全的制造业是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怎么熟练将机器人应用于各工业领域也是一大挑战。
工业机器人走在风口浪尖上(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韩邦海)
如今的制造业,正酝酿着一轮技术和市场的竞合,随之也涌现了一批新的概念,比如智能制造、智能生产等。这些概念不尽相同,但都是强调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从而将传统制造升级到智能制造。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从自身出发,也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举措。而中国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速进步,机器人正闪亮登场,加速进入各个领域。
不过我国现在处于发展机器人的起步阶段,未来可能形成一个数万亿的大市场。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盟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全世界平均每万人拥有62台工业机器人,这一数字在中国仅为30台,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更是遥遥领先。因此,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从需求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2013年产销机器人是3.1万台,增幅达到59%;2014年产销机器人5.6万台,增幅50%。到201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保有量是18.2万台,而到2017年要达到48.2万台,超过德国。
为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产业政策。比如2013年1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目标是: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此外,各地区也都出台了机器换人的产业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多家的机器人产业园,还有些处于筹建之中,而参与机器人产业链制造的企业已达到4000家,现在的中国已经具有较大的工业机器人产能,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已经被推到风头浪尖上。
虽然我国机器人发展迅猛,但总体而言,无论从产业规模、技术研发能力还有高端产业应用,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销售市场,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75%,其中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又占到其70%。以关节机器人为例,2013年所有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一家国外的企业。
从应用来看,国产机器人在汽车整车厂几乎没有应用,最多就用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上,从技术来看,中国机器人发展还是近期的事情。但最关键的是,国内客户对国产机器人的信任度不够。
不过一个奇怪的现状是,国内客户应用国外机器人一般都是从事简单的工作,而有复杂工序的工作,他们就找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来解决。这就是国内机器人承担的任务可能比国外机器人还复杂。
在我看来,中国机器人市场非常庞大,需求的多样化也非常明显,因此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不妨关注细分市场,用自己的服务优势和产品性价比优势来服务客户,提升客户的信任度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一片空间。
是由前瞻来创造,而是透过实质的行动。
改变才刚刚开始(柯马中国区副总裁兼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贺万民)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柯马。柯马是一家隶属于菲亚特集团的全球化企业,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意大利都灵。柯马为众多行业提供工业自动化系统和全面维护服务,从产品的研发到工业工艺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车身焊装、动力总成、工程设计、机器人和维修服务。目前柯马是汽车界最大的系统集成商。
柯马于1997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并于2002年成立了独资企业——柯马(上海)汽车设备有限公司。柯马的机器人基地建在江苏昆山。本次展会柯马推出了新型Racer999,它的设计有效载荷为7千克,但在取放速度下,它的负载能力可达到10千克,其不仅是速度最快的机器人,而且带有仿真人体肌肉的“有型”机身,摆臂时可由腕部释放巨大动力。昆山工厂将于2016年完成标准工业机器人年生产能力3000台。
柯马的机器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应用在一般的工厂,都是专门为客户定制的特殊应用机器人。我们从2012年到2014年在中国的增长平均达到36%,2014年我们的订单额达到3.24亿欧元,其中在汽车生产线上订单超过百条。
但从2015年开始这种模式要改变,变得原因有两点,一是欧美经济所迫,二是中国经济这一轮的不确定影响,不过这种不确定性在我看来是乐观的不确定性。
如何判断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我们经常提到新常态。我认为新常态背后有政府和资本市场两大推手,使得中国市场从基本建设投资转向创新性技术投资。
2012年之前机器人应用都是在成熟市场,而在此之后,我突然发现与机器人相关的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和应用,这属于不成熟市场,比如3C等。
刚才有人提到了四大家族,我认为那只代表过去几家企业在成熟市场占领的优势和地位,但面对3C、金属加工等新领域,所有的机器人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这些新行业的机器人应用的兴起,将颠覆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也会改变各自的排位。
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五年机器人增加的市场会大于过去20年的总和,那么突破的瓶颈并不单纯是技术,而是应用,包括与应用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
不过虽然机器人需要技术,但技术本身还不是机器人,机器人是人们为着某种特殊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它做的是我们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人生产本身也属制造业,如果再细分,还包括制造商和集成商。柯马对此很有信心,而柯马也正在加速调整市场发展战略,逐渐将战略重点由汽车领域转移到一般工业领域,其中3C行业将作为未来的重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盘点八大3D打印新奇应用
- 下一篇:国产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空间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