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中国粮油市场小麦分析报告
2015/7/22 8:32:4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6月份,谷物市场依旧消费不振,主粮品种行情弱势震荡。其中,新季小麦大量上市,主产区5省启动托市收购,受企业预期低迷及南部产区小麦质量偏差等因素影响,新麦收购价6月份,谷物市场依旧消费不振,主粮品种行情弱势震荡。其中,新季小麦大量上市,主产区5省启动托市收购,受企业预期低迷及南部产区小麦质量偏差等因素影响,新麦收购价格未见大幅上涨,新麦收购进度同比迟缓;玉米市场“空”气氛围浓厚,需求不旺供给充裕显,加之北方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以及南方饲料替代品大量使用,对价格打压明显;稻米市场持续平稳运行,陈稻需求疲软而新稻需求坚挺,入夏以来大米消费转淡,但米价维持稳定。油脂油料震荡前行,趋势分化。外盘大豆因美国气候不佳导致优良率低于往年同期,加之种植面积或有缩减,期价持续反弹,而国产豆却因“去库存化”导致现货行情走低;国内豆油月内见半年新高后震荡回落,而菜油则因政策利空,呈区间震荡,现货市场交易清淡。
6月份,夏粮收购全面开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收购进度同比减缓。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6月2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1715万吨,比上年减少1015万吨。江苏、湖北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油菜籽22万吨,比上年减少66万吨。
6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6.51(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1.2%;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9.8(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1.44%。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6月份,执行托市收购的省份扩大到豫鲁鄂苏皖5省,但由于市场收购心态谨慎,加之南部地区小麦质量偏差,收购进度及收购量同比明显减缓;截至6月2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1715万吨,比上年减少1015万吨。新麦大量上市,挂牌收购价格多以托市价格水平为标准,但对于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收购价维持在较低水平;陈麦市场购销清淡,市场上有价无量;优质麦表现突出,在南方优质麦品质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北方优质麦收购价高开高走;企业经营困境依旧,面粉价格难涨,但麸皮价格下滑。
一、新麦走势平稳陈麦有价无量
6月份,新作小麦陆续成熟,收割机由南至北稳步推进收割,新麦上市量与日俱增。随着多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相关地区的中储粮系统及地方国有粮库执行托市收购的库点开始挂牌收购。据市场信息,6月末,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的新麦净粮收购价格多在1.22-1.24元/斤,水分多在12-13%,容重在790-810克/升之间;豫中、豫东、苏北、皖北、鲁南等地新麦净粮收购价多在1.2-1.22元/斤,水分在12.5-13%,容重在770-790克/升间;豫南、苏中、鄂北及沿淮区域国有粮库挂牌收购价在1.18元/斤,但由于这些地区小麦质量偏低,民营粮库及当地贸易商对于不完善粒在8%以内的收购价多在1.15-1.18元/斤,而对于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收购价仅在1.1-1.15元/斤之间。
相比普通新麦价格走势,今年的优质麦行情可谓是受到热捧。华北地区优质强筋麦从6月初上市时的1.22-1.25元/斤很快跃升至月末的1.4-1.45元/斤。市场供应量偏小,南部地区强筋优质麦受天气影响而品质大幅下降,是导致优质麦价格突涨的主要原因。
因市场注意力完全被新麦收购所吸引,加之面粉消费不振、麸皮行情疲软,陈麦市场购销清淡,市场价格基本和上月保持一致。黄河以北地区陈麦到厂价格多在1.27-1.3元/斤,黄河以南地区陈麦到厂价格基本在1.24-1.27元/斤。
6月份,加工企业经营维持低迷态势,平均开机率不足50%;30粉出厂价格多在1.62-1.66元/斤,环比基本平稳;麸皮出厂价格多在0.48-0.54元/斤,环比下跌约0.08-0.1元/斤。
二、五省启动托市收购进度迟缓
6月份,河南、山东省的济宁、菏泽、枣庄先后于1日和17日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至此,今年启动托市的省份已经扩大到苏、皖、鄂、豫、鲁等5个省。启动托市收购的区域虽然和去年基本一致,但截至6月底的收购量却大幅落后于去年同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0日,河南全省累计收购小麦37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85万吨;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19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3万吨,按市场价收购17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万吨。截至6月22日,安徽全省累计收购小麦132万吨,其中托市小麦累计收购102万吨,而在上年6月15日安徽就已经收购托市小麦276万吨。收购进度及收购量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分析来看,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市场对后期行情预期不佳。由于面粉消费低迷,加之宏观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对未来的小麦市场预期看平或看空,使得在收购时态度谨慎,且对所收小麦质量挑剔,直接导致收购量同比减少,收购进度放缓。二是今年江淮、黄淮地区小麦质量不如上年,主要表现在容重普遍降低一个等级、不完善粒大幅提高,不少地区的不完善粒超出国家规定的8%的上限,在没有启动超标小麦收购指导意见的时期,不少执行托市收购的库点主动降低收购进度,甚至个别地区暂停收购。三是国家严厉打击托市收购以陈顶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虚假收购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企业贷款下放时间较上年有所推迟、部分地区农民因地头收购价低于上年有所惜售等因素也导致收购量同比降低、收购进度同比减缓。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收购进度“降速”有利于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把控小麦质量,从而间接降低成本;同时,“降速”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收购价格,避免在托市收购中为获取保管费而加价收购,最终减少扰乱托市竞价交易现象的发生。托市收购量的多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麦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过高的收购量不见得有利于市场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适当控制托市收购量无疑是让托市政策更好的融入市场,而非凌驾于市场之上。
三、市场环境转换形势多有不同
至6月底,新麦上市已经一个月有余,除上述收购量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收购进度显著迟缓之外,市场上依旧存在其他诸多与上年不同之处。一是新麦价格增幅与增速不如上年。以郑州为例,上年从开秤到6月下旬,郑州的新麦收购价格从1.12-1.15元/斤,跃升至1.25-1.26元/斤;而今年从开秤的1.15-1.18元/斤,到月底仅升至1.22元/斤。二是市场收购心态不如上年。企业收购心态谨慎,对质量、容重、水分、杂质控制严格,饲料养殖企业收购态度消极,由于玉米价格低迷及饲料消费平淡,饲料养殖业对小麦的收购持消极态度。农村粮食经纪人惜售心理较上年有所降低,售粮意愿积极。三是新麦质量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江淮、黄淮流域小麦等级质量下降明显,特别是不完善粒比例过高;黄河以北地区小麦质量等级基本维持和上年一致。主产区中南部地区的优质麦,特别是新农979和9023等常规强筋品种,多项理化指标下降明显,主要是因为生长末期南部降水所导致。四是普通麦和优质麦价差扩大。至月末,华北地区普通麦收购价多在1.21-1.23元/斤,而同地区郑麦366(优质强筋麦)收购价格在1.4-1.43元/斤,价差在0.2元/斤左右。而上年同期,普麦价格为1.25元/斤附近,但优质麦收购价1.3-1.35元/斤,价差仅0.05-0.1元/斤。
四、消费需求低迷托市交易遇冷
6月份,临储小麦月内累计投放5次,周均投放量118.4万吨,月环比增加0.2万吨;周均成交4.2万吨,月环比减少13.9万吨;周均成交均价2486.83元/吨,月环比略增2.99元/吨。
月内各周成交量落入个位数,且逐周下降,说明临储小麦交易已经被市场冷落。分析来看,整体消费不景气导致加工企业采购动力减弱、市场形势低迷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收购新麦、临储交易底价过高出库不易等因素是临储成交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五、进口显著增加外盘低位波动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5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6.77万吨,同比、环比分别增加14.2万吨和12.6万吨。1至5月份累计进口小麦96.55万吨,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52.8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4.8%;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30.68万吨,占31.8%。5月份,我国出口小麦数量为零,1至5月份累计出口小麦0.3万吨。5月份,我国出口面粉0.84万吨,1至5月份累计出口面粉4.9万吨。
国际方面,据美农业部6月份发布的全球小麦展望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数据上调至7.216亿吨,较上月预测值高出260万吨,其中,黑海地区及欧盟的小麦产量数据均有所上调;2015/16年度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下调90万吨,主要是因为饲料消费增幅大于小麦供应增幅。2015/16年度全球小麦饲料用量和其他用量数据上调至1.39亿吨,较上月预测值高出290万吨。由于全球供应依旧宽松,市场缺乏利多题材提振,CBOT美麦指数月内也围绕510点一线上下窄幅波动,月内最高546.2点,最低468.4点。
综上所述,新小麦行情在多地启动托市政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围绕政策价格运行,由于收储持续进行,加上今年南北地区新麦质量差距较大,后期行情分化势头将逐步显现。预计进入7月份,市场收购进度难以出现显著提升,购销放缓或致行情平稳运行。8月份,企业将为大中院校的暑期即将结束而逐步备货,市场购销相比前期活跃,8月末,华北地区中等小麦(标准水分、杂质含量)入厂价格或在1.26-1.28元/斤,豫北、冀南、鲁西北等地区或更高,黄淮、江淮三等小麦的入厂价格或在1.23-1.25元/斤,水杂超标小麦或在1.2元/斤之下。9月份,市场对面粉的需求回升,加之新麦加工适用性提升,标准品质新小麦价格稳中趋强,质量偏差的小麦收购价也会略有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