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国内外棉花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2017/5/19 10:30:1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国内供给:产量下行,进口随价差抹平步入低位,收储以来高库存占据供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根据数据,中国 2016 年棉花产量、进口量、消费量占全球的 21.3%、12.5%、32.2%。从 2001 年中国1、国内供给:产量下行,进口随价差抹平步入低位,收储以来高库存占据供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根据数据,中国 2016 年棉花产量、进口量、消费量占全球的 21.3%、12.5%、32.2%。
从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国内棉花总供应(产量+进口量+期初库存)处于波动上行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2 年 848.62 万吨增长至 2014 年峰值 2072.68 万吨,总供给增加一倍多;而棉花供应增速从 2012 年起开始明显下降,2014 年以来总量出现负增长,2015 年、2016 年总供给分别为 1999.54 万吨、1750.78 万吨,同比下降 3.53%、12.44%。总供给收缩明显。
国内棉花总供应量转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产量:成本持续增长,经济效应减弱导致植棉面积减少,产量自 2007年以来处于下降趋势
2007 年以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产量处于下滑态势。数据显示,国内棉花年生产量在 2007年峰值突破 760 万吨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2012 年起连续 4 年产量下跌,CAGR 为-5.97%,2016 年棉花年产量 534.30 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是棉花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据数据,2007 年起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处于明显下降趋势,CAGR 为-6.1%,2016 年全国植棉面积 337.61 万公顷,仅为 2007 年的 57%,其中 2014 年实施棉花直补政策改革之后植棉面积呈加速下降态势。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与生产成本上升、种棉收益下降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等因素有关。一方面,主要产区新疆在 2007-2009 年间产量有所下降,后因国家收储政策、补贴政策支持,2010-2014 年棉花种植面积逆势增长,2014 年达 195.3 万公顷;棉花直补政策改革之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且棉花质量要求提高,种棉农民主动调减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土地,导致省内植棉面积连续两年下降,2016 年为 180.5 万公顷,同比下降 5.2%;另一方面,内地棉花产业受到种棉收益下降、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亦不断萎缩,棉花种植逐渐向优势棉区新疆靠拢,新疆植棉面积比例从 2007 年 30%升至 2016 年 53.5%。
国内棉花产量 2007年起进入下行通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国植棉面积下降是棉花产量下降主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棉花单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棉面积下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植棉面积一直下降,但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棉花种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棉花单产水平总体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上升态势。据统计,2010 以来我国棉花单产一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2 倍左右,2016 年全球平均水平 784 公斤/公顷,而我国棉花单产达 1719 公斤/公顷,比美国、印度分别高 79.4%、207%,2010 年以来 CAGR为 5.2%。在各产区中,新疆棉花单产全国最高,2006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 1700 公斤/公顷左右的高位,2016 年单产同比增长 8.2%,达到 1991 公斤/公顷。
我国棉花单产遥遥领先世界平均水平(公斤/ 公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疆棉花单产呈波动,总体位于 1700公斤/ 公顷以上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无法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棉花种植户收益难以得到保证。市场经济下,棉农作为棉价的接受者,在受技术影响单产难以有大幅增长空间的条件下,植棉成本成为影响农民植棉收益的直接因素。我国植棉总成本近十年来持续迅速增长,根据每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每亩植棉总成本从 2009年 1080 元到 2015 年达 2288 元,增长一倍有余,为棉农带来巨大生产压力。从构成来看,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三部分均处于增长态势,而人工成本在植棉成本中占比最大。
2006 年以来植棉总成本逐年迅速上升,主要驱动力为人工成本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总成本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棉花每亩净利润与每亩总产值保持一致变动,说明棉价的波动是影响植棉收益变动的主要原因。2009 年开始的棉价疯涨带动植棉净利润冲高,利好棉农。2011 年为保证国内棉价稳定而开始的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使得国内棉价有所增长,但此前棉价的大涨带动植棉要素的全面上涨,导致成本端增长更快,每亩净利润开始急剧下降。2014 年实行棉花直补政策改革后棉价开始回落,但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植棉收益成本出现倒挂,当年每亩净亏损 684.4 元,2015 年亏损额继续扩大,高达每亩 921.6 元。持续走低的经济效益极大打击了棉农种植积极性,不少棉农种植偏好转向收益稳定的经济作物。
成本居高不下,2013-2015年植棉每亩亏损额增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随着 2016 年棉价的上涨,植棉效益得到保障,2017 年棉农植棉意向也出现回暖。据中国棉花协会 2016年 12 月调查结果显示,2017 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 4260.2 万亩(合 284.01 万公顷),同比增长 3.16%;其中,新疆由于直补政策改革政策稳定实施且单产较高,棉农收入稳定,棉农种植意向提高 3.49%,领先全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意向面积同比分别增加 3.53%和 1.41%。这将给未来棉花产量带来一定积极效应。
(2)进口量:受国内外价差驱动,配合进口配额,近两年进口量持续低位
收储期间内外棉价差高企,推动棉花进口规模大增。2011 年临时收储政策的施行使得国内棉价未与国外棉价同步变动,而是在政策的稳定效果下远超国外棉价,2012-2015 年国内外棉价大幅倒挂是收储时期的显著特征。
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 328 和进口棉价格指数为例,价差曾一度保持在 5000 元/吨以上高水平,2013年年末内外棉价差达到惊人的 5900 元/吨。受此影响,国内棉纺企业对于价低质优的进口棉需求大增。据数据统计,2012 年我国棉花进口量 513.48 万吨,同比大增 52.68%,进口消费比高达 60.22%。2012、2013年棉花进口消费比分别为 52.25%、31.29%,棉花消费出现“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的局面。
收储结束后,国家政策驱动下,棉花进口量降至低位。2014 年临时收储结束后,棉价重归市场,国内外棉花价差开始缩小,国家为鼓励企业多使用国产棉,配合棉花进口配额和连续停发棉花滑准税配额,棉花进口量迅速降到低位,2015、2016 年进口量分别仅为 147.50 万吨、89.48 万吨,同比下降 39.54%、39.34%。据信息显示,2017 年棉花进口关税配额量依然为 89.4 万吨,从 2005 年以来一直未变。
2012年后国内外棉价差先增后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临时收储结束后棉花进口量迅速进入低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库存量:大规模收储带来库存压力,2015年后迈入去库存期
2011 年开始的临时收储制度带来的是国内棉花库存量激增,经过三年持续收储,国内棉花库存已达历史极值,大量库存积压。据数据统计,2011 年收储当年国内棉花期末库存合计约 618.1 万吨,同比猛增196.17%,其后库存连续三年增长,2012、2013、2014 年年末库存分别达到 960.7 万吨、1210.9 万吨、1291.7 万吨,同比增加 55.4%、26.0%、6.7%。超千万吨的大量囤积库存为国际棉价带来巨大的抑制作用,同时巨额的仓储费用和资金占用也让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据报道,截止 2014 年 2 月,棉花收储已经占用国家资金 1600亿元左右,而需要支付的资金利息、仓储费以及承担的国储棉高收低抛的损失总计大概为 300 亿元。
随着临时收储制度的结束,2015 年国内棉花随着国储棉轮出进入去库存阶段。然而由于下游需求不振及企业对于国储棉质量的担忧,抛储面临不利局面。2016 年年中抛储公检速度跟不上,储备棉出库困难,未达市场预期,叠加金融炒作因素,棉价持续上涨。2012-2015 年,国家抛储量累计达 607.75 万吨,2016 年再出库 265.92万吨,年度年末库存较上年度末下降 17.48%,降至 930 万吨,但仍处于高位,去库存仍将继续。
2014年棉花库存达到历史峰值,近两年随国储轮出库存下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国外供给:五大棉产国主导减产步伐,印度植棉面积近两年大减,去库存情况与中国保持一致
(1)产量:全球棉花产量 2011-2015年逐年下行,中国印度植棉面积减少是主因
与国内棉花产量类似,全球棉花产量 2011-2015 年处于下降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1 年全球棉花总产量 2757.26 万吨,随后五年逐年下降,CAGR 为-6.5%,2015 年产量合计 2105.83 万吨,同比大幅下降 18.9%。分国家看,2016 年中美印三国棉花产量合计 63.1%,是棉花绝对主力生产国,而几大主要棉产国产量均下降是2011-2015 年全球棉产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产棉大国中,中国减产力度最大,而印度减速最慢,于 2015 年棉花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棉产国。美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巴西棉花产量在 2011-2015 五年间 CAGR 分别为-4.6%、-10.3%、-2.3、-9.9%和-9.3%。
2016 年,主要产棉国产量反弹。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等主要棉产国产量增加(分别同增 2%、34%、10%、10%)带动,全球棉花产量回暖,达 2301.78 万吨,同比增加 9.3%。
主要棉产国减产导致全球棉花产量下行(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2016 年五大主要棉产国年产量同比增幅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是导致全球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11-2016 年间,除 2014 年外,全球植棉面积均出现下滑,2016 年为 2922.3 万公顷,同比下降 4.2%。其中中国和印度植棉面积的下降是主要驱动力,美国、巴基斯坦和巴西植棉面积则相对比较稳定。
印度作为全球第一植棉大国,其种植面积占全球约三分之一,2014 年由于降雨推迟,棉花替代产品收益下滑,农户转为种植棉花人数增多,当年全国植棉面积达到 1285.0 万公顷的峰值,其后两年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累计减少 235 万公顷,相当于中国 2009-2016 年累计植棉面积减少规模,2016 年共计 1050 万公顷,是七年以来最低点。出口需求平淡,棉价低于预期,再加上气候变化及关键棉产区爆发虫害,促使印度农户改种其他作物,是印度植棉面积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美国植棉面积仅次于印度和中国,美国农民的种棉意向取决于棉花以及其他作物的经济效益对比。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0 年以来全美棉花收获面积均值接近 380 万公顷。2015 年因为除棉花之外的谷物,如油菜籽和玉米等价格走高,棉农种植意向大减,美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德克萨斯州陆地棉面积大幅减少,导致当年美国棉花收获面积降至 326.8 万公顷,同比大幅下降 14%,来到 2010 年以来的低位。2016 年,包括玉米和大豆等竞争作物市场价格疲软,棉花价格竞争力增强,年初即有棉农反馈有相当数量的谷物田会改种棉花,同时 2016 年美国中南地区气候干旱使得棉花单产情况优于玉米、大豆等,也是促进植棉意愿的一大原因。全年棉花收获面积大幅反弹至 385.2 万公顷,同比增加 17.9%。而单产及价格优势使得植棉意向增加趋势延续至 2017 年,据美国《棉农杂志》2017 年初调查显示,预计 2017 年美国意向植棉面积达到 1088.7 万英亩(约合 440 万公顷),同比增加 14.23%。
巴基斯坦植棉面积居全球第四,棉花与纺织业是其重要经济支柱,主要棉花种植区域在东部与印度接壤的旁遮普省、信德省,分别占全国棉花产量的 75%、25%。据中国棉纺织网报道,巴基斯坦棉花实行自由种植,每个农户拥有至少 5 公顷的田地,截止 2016 年 2 月全国约有 160 万棉农。同样受到棉花价格低迷,以及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巴基斯坦棉花收获面积 2012 年以来处于缓慢下降趋势,2015 年为 280 万公顷,同比下降 20 万公顷,或 6.67%,主要原因是售价低廉且购棉延迟,农民弃种棉花转向小麦导致;此外,降雨和温度异常也造成了单产下降,共同导致当年全国棉花减产约 34%。2016 年,因担心棉价继续下跌,该国实际植棉仍未达到预期,约 240 万公顷,下降趋势延续。
中国种棉面积下降的原因与人力成本推动下的种棉成本上涨和种棉收益下滑有关,也与国家政策向新疆地区倾斜有关。
全球植棉面积下降导致棉花总产量减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印度植棉面积遥遥领先,近两年大幅下降(万公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库存:中国作为全球棉花库存主力,同步进入去库存道路
2011 年临时收储制度实施以来,中国成为全球棉花库存绝对主力,也是推动全球库存变化的绝对驱动力。棉花国际库存2011 年开始迅速攀升,2014年高达2432.63 万吨,库存消费比达到100%,其中中国库存占据60%。2015 年随着中国收储制度结束,全球棉花也开始去库存步伐,2015、2016 年全球棉花库存分别同比下降 13.1%、6.8%,库存消费比分别降至 87%、80%,全球棉花去库存效果明显。
印度作为棉花库存第二高的国家,2010 年时与当时的中国库存相当,此后印度库存保持在 200-300 万吨之间波动,占全球棉花库存的 11%-12%左右,其库存水平主要受下游需求,尤其是出口需求影响。在目前其他国家对高品质美棉、澳棉、巴西棉等的进口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印度棉花需求不振,库存消化面临不利局面。
全球库存与中国国储库存变动保持一致(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印度库存全球第二,全球占比约 11%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