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回升助力社融增速超预期 政策调控效果显现
2019/12/24 10:12:0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5万亿元,前值6189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预期1.26万亿元,前值6613亿元;M2同比增长近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5万亿元,前值6189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预期1.26万亿元,前值6613亿元;M2同比增长8.2%,预期8.4%,前值8.4%。
分析指出,1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情况均出现大幅好转,整体规模高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确认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经济稳增长诉求仍在,未来仍需加大做好货币政策及逆周期调节工作力度。
超市场预期
据相关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21.28万亿元,同比增速10.7%,基本与上月持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5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358和1505亿元。
从社融数据来看,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高于预期,主要是短期贷款、居民长期贷款及企业贷款增加所致,其中企业贷款规模大幅增加是重要原因。
记者梳理发现,央行曾在11月19日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要求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8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7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74亿元。
就居民部门而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689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02亿元和298亿元,这说明尽管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严,但按揭贷款仍是相对优质资产,银行有意愿投放,居民也有信贷需求。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社融规模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增长回暖,源自于企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持续增长。在表外融资降幅稳定的情况下,综合来看11月社融增长明显,同时,11月的信贷数据也体现了政策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相比较10月明显回暖,从10月的1262亿元增长到11月的6794亿元。对此,何南野分析指出,11月信贷数据表现较好,相比10月有大幅增加,一方面是受季节性的影响,10月因国庆假期较长,导致各项经济活动有所减缓,进而信贷资金需求也相对下滑。另一方面是微观主体的贷款需求逐渐回暖。
具体看来,“一是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增加,主要是受‘双十一’消费短期大刺激所致;二是居民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贷款,也保持稳定增长,说明居民按揭需求较为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放贷较为积极;三是企业贷款规模大幅增加,说明经济在逐步回暖,上市公司盈利在触底反弹,信贷需求开始增加,对外投资扩张意愿增强。”何南野补充道。
陶金则表示,除了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反映房贷需求增长稳定以外,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连续多增,与11月PMI回暖互相印证,体现了实体经济基本面和投资信心的回暖。另外,企业短期贷款增长稳定,反映资金周转需求较为平稳。
此外,企业信贷规模的提升,也在表外融资规模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减少、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减少的情况下,助力了社融规模回升。相关数据显示,11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占社融规模的77%;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1月则是累计减少106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696亿元,同比少1222亿元。
稳货币政策
据相关数据显示,1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6.25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个百分点,M1增速创五个月新高。广义货币(M2)增速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8.2%,低于10月份8.4%的增速。
就M2出现小幅回落的原因,何南野表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但重点原因是财政支出下降所致。11月财政存款较去年同期多增了4192亿元,即意味着财政支出同比减少了4192亿元。本月财政支出的减少,与专项债发行额度于10月份提前发行完毕有密切关系,无发行额度后,11月、12月专项债发行步伐将显著放缓。
对于M1低位徘徊小幅回升,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央行流动性调控依然以稳为主。11月M1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到达3.5%。然而历史地看,M1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很大程度反映了货币政策在信用端的发力仍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力需改善。M2增速基本平稳,回落0.2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债券发行年末减速,财政年末支出力度不及预期等。总体而言,广义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明年初政策发力打下基础。
总体而言,陶金指出,M2增幅回落对应M1增速提升,反映了企业资金活化,投资意愿增强。增速的反转或说明了实体经济基本面的回暖将有所持续。
展望明年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何南野分析称,明年的经济形势预计将比2019年更为乐观,从上市公司的数据可以看到,近期有500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了全年业绩预告,近半数实现了业绩预增,说明上市公司盈利在触底回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逐步修复,经济转型成果初步显现,明年我国经济状况将逐步回暖,经济发展质量预计将步入新阶段。
“明年有两大因素对货币政策有直接影响,一是外围货币环境,全球是否会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二是我国的CPI指数,是否会进一步高企。从目前情况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预计将进一步降息,我国CPI指数在二季度将得到显著好转,猪价将明显回落,因此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施展,预计我国货币政策将依旧保持适度稳健、定向宽松的政策,以进一步夯实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何南野补充道。
尽管依然面临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明年经济形势总体上将较为平稳。陶金指出,这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收敛降档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所共同决定的。投资增速在实体经济回暖、基建财政托底和房地产市场平稳的背景下有所回升;消费则将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而有所托底。
货币政策方面,陶金表示,明年货币政策仍然以维持稳健中性并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为主线,不会大幅刺激经济。但稳增长目标更加明确后,边际宽松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逆周期调节。同时,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导目标,定向和结构性政策将被更为重视。此外,更应抓紧时间利用市场化手段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记者 韩鹏栓)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西南五省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 下一篇:自贸试验区硕果累累 高水平开放扬帆远航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