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兴竹业创始人李升龙:“草根”企业家的逆袭之路
2020/5/27 19:05:56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没有高学历,没有一夜暴富,没有光鲜的家庭背景,更没有雄厚的靠山,2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演绎了一个普通农民变知名企业家的创业神话。李升龙(左)
没有高学历,没有一夜暴富,没有光鲜的家庭背景,更没有雄厚的靠山,2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演绎了一个普通农民变知名企业家的创业神话。他,就是福建吉兴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升龙。
谈起自己的创业路,李升龙说:“用草根来形容我最贴切。”
坚韧,年少当自强
49岁的李升龙生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星桥村,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母亲腿脚不便,生活的重担落在父亲一人肩上,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难。自小懂事的李升龙不忍心父亲劳累,趁着周末和放学时间,上山砍柴、放牛、看鸭子,尽自己所能来补贴家用。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
初二时,李升龙看到村里有人种柑橘赚钱,他也跃跃欲试。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就往后山上跑,将荒地开垦出来种柑橘。“一棵芦柑赚50元,500棵就有好几万元。”一想到可观的收入,李升龙浑身充满了干劲,栽植、锄草、施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丰收的场面。
“因为不懂技术,也不会管理,种的芦柑只开花不结果,颗粒无收,这应该是施了太多有机肥导致的结果。”想起当年的傻样,李升龙笑了。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李升龙气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养胡子鱼能赚钱,又打起了小算盘。
说干就干。他借钱买了几万尾胡子鱼苗,找了一块鱼塘,干起了“大事业”。然而好景不长,鱼塘里的鱼越来越少。原来,胡子鱼长大后,遵从“肉弱强食”法则,则大鱼吃小鱼,最后所剩无几。因为不懂养鱼知识,李升龙又栽了跟头。
两次失败后,李升龙再也无心上学,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学业。在父母的建议下,18岁的他到厦门一家驾校学修车。因为交不起学费,也就没有师傅肯教他,李升龙只能自学。他看书学习电路知识,然后把发动机拆了装,装了又拆。半年后,他学成归乡开了全村第一家修车店。
由于技术好,再加上态度热情,修车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一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慢慢地,李升龙存到了人生第一笔可观的收入——11万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可称得上是一笔巨款。然后,他在家乡盖了一栋房子,完成了儿时的梦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为李升龙今后走上商场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务实,干出一番事业来
李升龙的商路走上正轨,是在1996年。这一年,他找朋友借了几万元,承包了本村及附近村庄的4万多亩毛竹山,打起竹子的“主意”。
“在别人看来,我当时太疯狂了。”时来运转,那年冬遇到毛竹大年,李升龙雇了一两百人挖冬笋,每天挖个八九吨,这一年仅冬笋进账就五六十万元。
“有钱了,就想做点事。”就是基于这么一个质朴的想法,他在村里创办了三元区兴龙竹艺加工厂,开始走上竹制品加工的创业路。
李升龙(左)在成品车间进行技术指导。(来源:三明日报)
“做这一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不知道如何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多以竹条、竹片等半成品为主。”作为“门外汉”,一开始,李升龙只能做简单的“搬运工”,将半成品卖给浙江安吉竹凉席加工厂和永安的竹企业。
而公司着手转型,是在1998年。这一年,对于他和企业来说,都是“开眼看世界”的新起点。
当时,三明市政府与南京林业大学联谊结对子合作,林业部门带着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的教授,来到李升龙的毛竹基地及加工厂参观考察。因为早年辍学,李升龙对“文化人”格外尊重,希望听听专家如何“把脉”竹产业的发展走向。
“半成品卖给其他企业,效益不高,着实可惜。可以尝试竹产业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考察后,南京林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企业提出了建议。
这一番话点醒了李升龙:企业要长足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可对竹产业不了解,要实现企业转型谈何容易。之后,李升龙主动向南京林业大学专家请教,并到学校的研究基地参观学习。那时候的他真希望自己是一块海绵,用尽全身力气吸收知识的“养分”。
“到了学校学习后我才知道,将竹材重新组织,强化成型可以制成重组竹。”李升龙说,“这样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产品,我认定它将是今后竹加工的大趋势,但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此后,他集中火力,一边继续积累资本,一边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绿色之路转型。
十年磨一剑。2008年,李升龙觉得时机成熟了,为做大做强企业,在三元区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买下一块地,投资建设厂房和引进设备。2011年,他成立了福建吉兴竹业有限公司。
“企业发展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为走好企业转型这步“棋”,李升龙足足准备了10多年。如今,吉兴竹业拥有专业合作社及配套竹制品加工厂十几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毛竹繁育栽培示范基地、国家竹材工业研究中心示范基地。
吉兴竹业三明厂址
创新,让好产品"说话"
想,远比做来得容易。李升龙原以为,公司成立便万事俱备,很快就能实现投产。然而,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资金短缺。
“当时资金缺口约1500万元,大大超出了预算。”可箭已在弦上,没有回头路,李升龙当机立断,卖掉了自己的部分房产,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
经历这件事后,他陷入了思考:如果按照原先的发展思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企业发展定然固步自封,难以做大做强。如何突破是重中之重?
为此,在公司成立后,李升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成立办事处。这里将成为公司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在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合作等发挥作用。而最重要的是,获取最前沿的技术,引领企业创新,让优质的产品自己来“说话”。
吉兴竹业·厦门山海健康步道
对产品质量把关,李升龙十分严格。“重组竹”系列产品除了要达到国内行业标准外,还要达到欧洲耐久性、高密度、不变形及抗磨系数、防火等级等要求的最高标准,这样产品才能走出国门。
产品高附加值的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公司的科研和创新项目不能掉队!
一以贯之坚持“不断创新、诚信守法、服务共赢”的发展理念,李升龙率先垂范,不断给自己“充电”。“有关竹产业的论坛、高峰讲座、企业展览等,我都尽可能参加,就为了获取外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创意。”
吉兴竹业·五缘湾湿地公园竹栈道
如今,在他不断努力下,公司不仅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目前,公司拥有1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
“依托技术创新,我们的重组竹密度在1.25至1.45g/cm3之间,与同类型产品比较,我们在抗弯、抗拉、抗压强度等方面有优势。”在李升龙看来,创新这条路没有尽头,“目前竹材料广泛应用,很多领域实现了以竹代木,而实现以竹代钢,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吉兴竹业·广西南宁园博园
眼下,李升龙带领研究团队正加紧对户外竹装配饰的研究,让重竹产品由原来长度的2.5米延长至6米,他相信这将成为户外建筑的“新宠”。
“预计今年6月将实现投产,这项技术将走在同行业前面。”李升龙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以竹代木是形势所趋,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低碳环保的竹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