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层设计引导 有色智能工厂呼之欲出
2020/6/9 10:12:05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了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工厂 (矿山)建设指南 (试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了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工厂 (矿山)建设指南 (试行)》 (以下简称 《指南》),具体包括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矿山建设指南 (试行)》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冶炼工厂建设指南(试行)》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加工工厂建设指南 (试行)》三份文件。
《指南》明确了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建设内容及基础支撑等方面要求,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有色企业的应用,目的是实现生产、设备、能源、物流等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汇聚、网络化共享和平台化协同,打造具有 “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有色金属智能工厂 (矿山)。
针对 《指南》的出台,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人士进行了解读并表示,为进一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指南》特别指出,有色金属企业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的信息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操作层面为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全面引导。
企业智能制造存误区
有色金属行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具有种类繁多、原料来源繁杂、工艺复杂流程长、工况环境苛刻等特点。 《指南》认为,我国大部分有色金属企业智能制造面临建设目标和路径不明确、建设内容不成体系、建设重点不够突出、项目推进困难等问题,多是 “摸着石头过河”,系统意识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极易陷入 “重局部改造,轻整体优化” “重业务系统建设,轻数据价值挖掘” “重建设,轻运维”等误区。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采矿装备主要依赖人工驾驶作业,工作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冶炼装备种类和安环敏感源多,企业自动化管控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小型企业工艺设备落后、多依赖人工操作,环保治理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部分加工企业的生产及作业数据通过纸质填写,在线监测手段不足,质量管控能力不高,生产组织缺乏柔性。
为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在操作层面为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提供顶层设计和全面引导,2019年4月 《指南》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总体上, 《指南》充分与国家政策做好衔接,坚持前瞻性和落地性相结合;立足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明确企业智能制造建设重点;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构建持续优化的保障机制。
实际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我国有色金属企业普遍认识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开始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部分企业在无人行车、设备智能诊断、铜板自动剥离等局部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已经取得突破。
力求固长板谋突破
原材料工业司相关人士表示,在具体实施上, 《指南》既充分考虑企业智能制造建设基础,明确老厂改造和新建工厂的建设路径以及基础型、引领型企业的建设重点,重在 “强基础,补弱项”,又着力促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远程协作、智能配料、电解槽短路识别、冶炼虚拟仿真等方面应用,力求“固长板,谋突破”。
针对有色金属企业生产规模不一、装备种类多、自动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契合企业发展实际,增强指导的精准性, 《指南》提出企业要坚持 “因企制宜、问题导向、注重实效”,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建设重点,有序推进智能制造建设。
有色金属矿山具有开采区域动态变化、事故风险率高、废物排放量大、资源回收率亟待提高等特点,特别是部分矿山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机器换人需求迫切。 《指南》提出要建成集资源的数字化管理、面向“矿石流”的智能生产管控、全流程的少人无人化生产、集成化的本质安全管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本质安全、资源集约、绿色高效的有色金属智能矿山。
有色金属冶炼具有生产工况复杂、作业环境恶劣、能源管理粗放、工艺建模和多工序协同难等特点。 《指南》提出要建成集综合集成信息管控平台、实时协同优化的智能生产体系、精细化能效管控于一体的清洁环保、优质低耗、安全高效的有色金属智能冶炼工厂。
有色金属加工具有产品品种规格多、订单批量小、生产工艺流程长、产品精度要求高、物流调度频繁等特点,需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要求。
《指南》提出要建成集柔性化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控、供应链协同优化运营于一体的质量稳定、协同高效、响应快捷的有色金属智能加工工厂。
突出前瞻性落地性
为突出前瞻性和落地性, 《指南》鼓励企业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 “云、边、端”架构,将企业大量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系统作为平台的数据源,继续发挥系统剩余价值,并逐步推进传统信息化业务的
“云化”部署,解决企业传统系统向工业互联网迁移、单个企业与行业平台对接问题。同时, 《指南》鼓励企业以硬件、软件、数据等基础要素迁入云端为先导,逐步推进企业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云端集成,实现跨企业云端协同。
考虑到企业技术基础、资金实力和发展需求,为发挥大企业的支撑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指南》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中小型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激发有色金属企业活力, 《指南》明确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要求,支撑企业进行持续的数据应用创新。从具体建设内容看,有色金属企业要着力做好 “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基于业务驱动的智能生产系统建设、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智能服务应用建设、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几方面工作。
《指南》强调,有色金属企业要转变认识,确立 “以我为主”的责任意识;要做好规划,“善于借力”有序推进;要做好保障措施,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记者 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