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为经济强劲复苏提供澎湃动力
2021/5/15 9:36:18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在一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预期管理科学有效,保持对经近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在一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预期管理科学有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昌忠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央行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结构优化,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二是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动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
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三是高度重视全球疫情反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背景下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预测和研判,在此基础上确定宏观货币政策的思路和框架。
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三大亮点:第一,稳中求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货币政策在宏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稳定发展的货币政策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目前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是非常高的,并且保持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这不仅体现了货币政策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意图。
第二,货币政策总体在稳定经济的运行上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供应量以及基本的利率方面,应该说都呈现出一个可预期的模式。同时,货币政策在中微观环节,尤其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环节,比如说对绿色金融的支持以及对防风险的关注,都是有重点内容的。
第三,货币政策未来可期。这次的货币政策报告体现出非常多的新特点,在宏观层面,应该说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很强的,至少在疫情之后我们一直如此,我们不仅实现了数量化和数量工具以及价格工具在宏观领域当中的管理作用,同时也对于整个中微观层面的治理探索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包括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包括启动消费等方面。此外,今年还有非常重要的宏观目标,比如说像碳中和目标,都在这次货币政策报告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3%。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3%和40.9%。贷款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6.88,较上年末升值2.15%。
助力疫后经济加速恢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定预期,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助力疫后经济发展,昌忠泽认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离不开良好的宏观货币金融环境。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继续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在何代欣看来,稳定的货币政策将在三个方面助力经济复苏。第一是供给侧,货币政策在于货币的整个社会融资比例,包括货币供应量等方面都延续了很好的态势,并且促进了社会融资比例的上升。第二是需求端,需求端的消费,包括对区域和环保的重视是很突出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了它的结构性特征,应该说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很少见的,是当前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亮点。第三是在畅通大循环上,在消费、流通等领域,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很明显很突出的,比如说畅通商品和服务的循环是一定要畅通货币和金融的循环,那么在加强管理和监管层面,货币政策或者金融管理就体现了很多新的内容。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对于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昌忠泽指出,一是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挥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4.3%,比上年末高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527万户,同比增长26.6%;二是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充分发挥LPR改革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增强小微企业贷款竞争性,继续促进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3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均与上年12月持平。3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0%,保持在历史低位;四是今年第一季度,央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框架,更加突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考核要求,动态调整优化相关考核指标,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记者 宁婧)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