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研学游变成高价旅游:研学项目陷阱重重
2023/7/12 19:09:12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暑假将至,种类多样的研学项目火热重启。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火爆的研学背后隐藏着重重“陷阱”,诸如漫天要价、名不符实、虚假宣传等等。 研学项目“陷阱”重重 最近,家住丰暑假将至,种类多样的研学项目火热重启。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火爆的研学背后隐藏着重重“陷阱”,诸如漫天要价、名不符实、虚假宣传等等。
研学项目“陷阱”重重
最近,家住丰台区的裴女士为即将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荐的研学项目,她发现研学项目价格都不低。裴女士点开家长群中一个乡野童趣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的一个村庄,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5天的行程主要是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裴女士说,除了烧火做饭就不安排独立生活能力培训了,但是价格不便宜,5天就要4980元。
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价格从几百元、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国际研学项目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多位家长抱怨,孩子研学回来收获甚微,研学就是一次披着学习外衣的高价旅游。
“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宣传,结果却被临时告知进不去,有种被骗的感觉!”丁女士发了一则朋友圈,痛斥某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这个暑期,丁女士为9岁的儿子小亮精心挑选了7月3日的名校研学项目,行程单上明确写有“第三天:北京大学”的加粗文字,当天晚间还有一场“状元见面会”,学生将和北大校友见面,开展思想交流。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该团游学期间北大尚未开放社会参观,行程替换成参观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口合影,家长和孩子都表示很无奈。
在随后更深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打着名校“擦边球”宣传的研学项目还真不少。比如,有的号称清华研学项目,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其实普通游客购买门票预约即可参观。还有的项目宣称请来了“名校毕业生或老师”授课,但并未对任课教师的身份进行明确说明,是否真如宣传所说“来自名校”,也无从考证。
考证培训乱象丛生
目前,研学市场并未对教师的个人资质进行硬性要求。去年,人社部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意味着研学老师有了“身份证”。于是,越来越多的研学老师选择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以自证身份。记者调查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猫腻”。考取该证书需要报名、培训学习、参加考试等步骤,相应的,市场上出现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号称花钱能买考试真题,甚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
记者联系到一家机构,工作人员称,交1500元就能获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考试的精准题库,完成线上培训后,就能拿到教育部认证的证书。随后记者又表达了着急拿证的意向,对方暗示:“加100元,把考试交给我们,坐等拿证就行。”当记者对花钱买来的证书表示质疑时,工作人员则发来教育部官网链接,表示证书可以在官网查询真伪,“放心,现在很多研学老师都在考这个证,市场认可度很高。”
研学项目价高质低、游而不学、老师资质真假难辨……如此乱象之下,研学市场仍越来越火热。不少家长呼吁,教育非小事,应加强对研学项目的监管,还孩子们一个“边游边学”的研学之旅。(何蕊)
转自:北京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产融加速孵化体系:提供就业保障、激活产业服务、盘活楼宇经济、化解地方债务、聚合服贸中盘、拉动消费升级
- 教育部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解锁高质量就业密码
- 景区多元特色主题活动赋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焕新彩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题形象盛大启幕,东方美学盛宴点亮京城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音乐美食嘉年华圆满落幕
- “银发列车”为何一票难求?
- 2025 CSF文化会焕新出发:以年轻化战略引领行业变革,跨行业周边定制开辟万亿商机新蓝海
- “大飞船”正式启航!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首日人气火爆
- 八米巨人蜡像亮相杭州 巨人蜡像艺术赋能实体引爆眼球经济
-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