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文旅热潮起 企业品牌“泛舟”新蓝海
2025/5/21 11:56:4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渤海湾畔,基辅号航母甲板上游客迎风远眺,巨型舰体与碧海蓝天交织成工业史诗般视觉图腾;首钢园内,冬奥滑雪大跳台与三高炉群在暮色中辉映,工业遗址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别样的“钢铁火花渤海湾畔,基辅号航母甲板上游客迎风远眺,巨型舰体与碧海蓝天交织成工业史诗般视觉图腾;首钢园内,冬奥滑雪大跳台与三高炉群在暮色中辉映,工业遗址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别样的“钢铁火花”……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工业文旅以“硬核浪漫”的独特气质,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现象级赛道。工业遗产与文旅消费的跨界联姻,正重塑着企业的文化基因与品牌叙事。
全国工业旅游联盟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产业政策巡视员辛仁周告诉中国工业报,工业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拥有良好的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随着国家层面和各个地方鼓励和支持工业旅游发展政策的持续完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工业旅游建设成效显著
辛仁周认为,我国工业旅游从“试点探索”发展到“全面展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工业旅游是指利用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现代化工业企业、国家重大工程和特色工业产品等资源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国现已认定六批231项国家工业遗产、已建成700余个工业类博物馆、认定100余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些资源与遍布全国的工厂、工业园区等,构成了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工业旅游资源体系,为开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工业遗产是凝结着工业发展的脉络与精神,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措施。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国家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
同时,上海市、山东省、湖南省等省(市)出台了专门规划和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工业旅游。
2024年,湖南省拥有六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17家省级示范点,并计划到2030年建成200个省级基地;山东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7家,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工业旅游相关收入400多亿元;江西省景德镇市依托陶瓷工业基础探索“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转型升级模式,全年工业旅游和其他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增长10.3%,旅游收入实现753亿元、增长6.3%。
辛仁周认为,我国工业旅游从“试点探索”发展到“全面展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内容不断丰富、与相关产业融合、多业态并进、覆盖全国、体系不断完善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格局。
品牌化培育重点突破
如何在这片新兴领域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从工厂观光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旅游不仅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更为工业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然而,如何在这片新兴领域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辛仁周指出,品牌化建设是实现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我国工业旅游由于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欠缺,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尚未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工业旅游体系。
河北省工业文化协会会长、河北经贸大学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喜指出,工业旅游建设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工业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融合不足等共性问题。
吴敬喜表示,要想破局,需要进行差异化IP打造。深挖工业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打造标志性IP,充分体现工业文化的体验性、科普性。
加强工业旅游品牌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辛仁周建议,从当前看,工业旅游品牌建设要从“单点突围”转向“生态重构”,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深挖工业旅游资源历史基因,提炼精神内核,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将工业资源与艺术、科幻相结合,打造兼具科技感与艺术性的地标,再造文化IP,使游客通过工业旅游从了解“工业符号”到实现“情感共鸣”。
二是利用AR还原生产历史,通过元宇宙构建虚拟工厂,升级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场景活化。针对不同客群设计体验项目,分层定制产品。如为亲子家庭提供模拟汽车组装工坊,为年轻游客开发工业风剧本杀,提升参与深度等。
三是整合工业旅游景点与周边商业设施,推动工业旅游与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形成文旅商融合、跨界联动增值的格局,构建“文旅+产业”、“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工业场景+艺术展览”产业链协同生态圈。
四是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营,切实把工业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改造老旧厂区工业旅游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与运营。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制定统一服务规范与标准,鼓励轻资产运营模式,推广工业旅游“品牌授权+资源整合”模式。
辛仁周指出,要把开展工业旅游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新高地,通过“可感知的信任构建”与“沉浸式文化叙事”,为制造业企业开辟一条差异化的品牌升级路径。
融合发展激活消费市场
做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富矿,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转变。
当前,工业文旅融合正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引擎。各地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传播等核心环节,打出组合拳,统筹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联动发展,全力培育工业文旅消费新环境,推动“制造场景”向“消费胜景”加速转变。
餐饮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场景创新成为亮点。文旅产业的加速发展正将餐饮从单纯的消费场景升级为情感链接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平台。“我的小板凳街坊火锅”联合创始人、前端执行总监孟静表示,在政府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文化类服务消费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餐饮行业作为“高频+强体验”的消费场景,与大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活存量市场,还能创造增量需求,成为拉动餐饮复购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利用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等各自特色与优势联动发展,已成为激活旅游业、繁荣经济的重要资源。辛仁周建议,首先要做好规划设计。其次要引导三者相互借鉴。近年来,各地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都在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发展,三者可以在数字化转型、机制创新、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少走弯路。最后是促进三者在运营层面的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大数据和管理云平台等手段,科学分析游客需求、偏好与参观高峰时段等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引导游客合理安排时间参观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
做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富矿,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转变。吴敬喜强调,工业旅游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文化和产品进行规划,通过工业旅游宣传自身文化与产品,讲出自己企业的故事,同时结合本企业特色开展科普教育。河北君乐宝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不仅开放企业生产线,让消费者品尝本企业的产品,更是开展了科普剧场,达到了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作用。
“当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是对工业旅游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尤其是对工业遗产进行大拆大改大建,完全破坏了原始风貌,业态也与原企业文化不符,不仅没有了工业文化的传承,也没有了工匠精神的展现,其经济效益自然不尽如人意。”吴敬喜补充说道。(张楠 闻育旻)
转自:中国工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茅台上桌,格力入境: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来了!
- 下一篇:银发“逍遥游”,游向何方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