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面仍具备较强支撑 沪铜价格维持高位
2025/8/4 19:10:57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今年上半年,沪铜价格整体呈现“成本推动+宏观扰动”驱动下的“阶梯式”上涨格局。尽管需求存在一定隐忧,但矿石供需矛盾突出及区域性供应紧张,成为支撑铜价韧性的主导因素。 铜矿今年上半年,沪铜价格整体呈现“成本推动+宏观扰动”驱动下的“阶梯式”上涨格局。尽管需求存在一定隐忧,但矿石供需矛盾突出及区域性供应紧张,成为支撑铜价韧性的主导因素。
铜矿供应紧张难解国产废铜进入季节性淡季
2025年,国内冶炼厂与海外矿商已敲定下一年度铜精矿长单加工费为每吨零美元,显著低于2024年的21.25美元/吨,反映出市场对铜精矿长期供应紧张的普遍预期。与此同时,国内铜精矿现货加工费也持续处于低位,进一步验证了矿端压力的持续性。
造成当前铜矿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当前铜价尚未达到足以刺激大规模新投资的“刺激价格”,多数机构预测,该价格区间位于每吨1万~1.2万美元。二是全球铜矿山普遍面临老化问题,矿石品位逐年下降。数据显示,全球铜矿平均品位已下降至目前的0.4%,部分矿山甚至降至0.2%。与此同时,勘探成本上升,新项目投资不足。2024年,全球关键矿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支出同比增长5%,远低于2023年的14%;经成本通胀调整后,实际增长率仅为2%,标志着自2020年以来的勘探投资上升趋势出现停滞。
6月,国内电解铜产量达113.56万吨,环比增长0.54%,同比增长17.8%;1—6月,我国电解铜累计产量为655.67万吨,同比增长13.79%。当前,国内电解铜呈现低利润、高产出的运行特征。然而,铜精矿进口量及港口库存已连续两个多月下滑,下半年产量能否维持高位,将取决于废铜供应情况。
2024年,全国废铜供应总量为652.48万吨。其中,国产废铜427.5万吨,占比65.52%。三季度,受高温天气、设备检修等因素影响,国产废铜回收与产量将进入季节性淡季,进口废碎料也因关税政策调整而减少,进一步制约原料端供给。
需求稳中向好电力投资成主要引擎
展望下半年,预计铜消费需求将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其中,电力行业将成为核心增长动力。
电力领域用铜主要体现在两大投资指标:电网工程投资与电源工程投资。电网用铜涵盖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及配电系统等。2025年,国家电网全年投资有望首次突破6500亿元,同比增长约8%。若考虑年中可能出台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投资预期仍有上调空间。按每亿元电网投资带动800吨~1000吨铜消费估算,2025年,电网工程耗铜量预计可达585万吨。
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5年,全球发电投资预计达1.01万亿美元,储能投资约660亿美元。其中,中国能源投资占比超过25%。据此推算,2025年,中国电源工程投资额约为1.93万亿元。若按每亿元电源投资带动200吨铜消费计算,电源工程耗铜量预计达386万吨,成为铜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柱。
汽车市场活力释放空调行业冷热不均
1—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500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占汽车总销量的44.3%。在“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下,汽车消费保持强劲增长。展望下半年,“两新”(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将持续发力,为汽车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空调行业则呈现“内热外冷”格局。1—6月,我国家用空调产量达1.2亿台,同比增长6.9%;销量为1.23亿台,同比增长8.3%。其中,空调内销量为6654.5万台,同比增长9.0%;出口量为5656.3万台,同比下降7.5%。三季度,随着气温升高,空调内销将逐步进入季节性旺季,但后续可能受高温持续性影响,而出口则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等压力,复苏仍存不确定性。
基本面支撑仍在价格或维持高位
海外宏观层面,短期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美国关税政策走向。若美国对全球铜产业链产品加征关税,将对全球贸易流和长期需求预期构成边际利空,铜需求出现结构性走弱的可能性上升。
国内需求仍是市场亮点。2025年,我国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政策环境整体偏暖。据测算,仅电力领域投资就可为国内带来约190万吨的铜消费增量。“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也将持续支撑汽车用铜需求。
从供应端看,铜精矿受矿山老化、勘探投资不足等长期结构性因素制约,偏紧格局短期内难以缓解。下半年,国内电解铜产量可能受废铜供应季节性走弱影响而承压。三季度,国产废铜将进入传统淡季,进口废碎料减少的影响也已逐步体现在数据中。
综上所述,尽管宏观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铜基本面仍具备较强支撑。矿石供应紧张、电力投资高景气与政策驱动下的汽车消费共同构成需求韧性。预计下半年沪铜价格有望延续高位震荡格局,需持续关注海外政策变化、国内财政发力节奏及废铜供应恢复情况。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