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就业70年间增27.3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2倍
2019/8/29 11:36:05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扩大了3.3倍,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亿人,比1949年增加了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扩大了3.3倍,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亿人,比1949年增加了27.3倍。且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就业主渠道。 报告称,新中国70年来,我国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断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5%,大部分劳动者在乡村就业。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341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6.0%,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32.3个百分点。 此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在1994年和2011年分别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就业主渠道。201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0.2%提高到83.6%,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就业人员分别为13952万人、10440万人,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2.1%、24.0%。 在此前发布的报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1956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2元,2018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9853元,名义增长224.1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8.5倍,年均实际增长5.6%。此外,据报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6年98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1952年为445元,到2018年为82461元。转自:经济网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科沃斯机器人&慧博科技战略合作:构建智能清洁领域创新模型,探索全域用户增长新路径
- “银龄”学员迎来毕业季
- 从洁净工艺到全系统配套,爱瑧IZEN(又名:爱臻)种植体树立种植牙品质新典范
- 第二届“百模论剑”大赛 | 思特奇重塑企业智能观,打造人机协作新范式
- 突破3000万次计算!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引领实用化量子计算新高度
- 诠释三大“长板” 长城汽车6月销售新车11.07万辆 同比增长12.86%
- 海纳AI面试官正式发布PC版,革新校招AI面试体验
- 固德威成功举办中日企业家可再生能源论坛,共谋变局下的绿色合作新篇
- 2025年一对一辅导平台权威推荐榜单:严选优质平台,护航学习之路
- 各地文旅场景“上新”活跃“夏日经济” 新供给激发暑期消费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