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需求恢复性增长 机床工具行业承压前行
2024/9/2 9:05:4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5000亿元的营业收入,150亿元的利润总额,机床工具行业的盈利姿态,字面上反映出来的似乎并不好看。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日前发布2024年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5000亿元的营业收入,150亿元的利润总额,机床工具行业的盈利姿态,字面上反映出来的似乎并不好看。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日前发布2024年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机床工具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50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3.0%。
在机床工具行业整体需求减弱、陷入内卷困境的当下,同质化技术对阵,而上升通道又被封堵,由此导致向下螺旋通道被打开。
尽管如此,受益于各项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以及设备更新、改造需求等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机会,如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2024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有望小幅增长。“上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但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降幅较一季度略有扩大。整体经营状况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分析。
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
对比主要分行业数据,在营业收入上,除磨料磨具外,金属切削、金属成形、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切削工具等其他分行业均恢复至增长。
行业整体运行数据是一方面,主要分行业的升降也是重要衡量指标。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5019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较1-3月收窄6.1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营业收入780亿元,同比增长0.5%,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金属成形机床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较1-3月扩大0.4个百分点。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营业收入为293亿元,切削工具为522亿元,磨料磨具为2257亿元,其他为732亿元。
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同比下降78.2%,降幅较1-3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利润总额为42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较1-3月收窄28.4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利润总额为19亿元,同比下降14.3%,降幅较1-3月收窄19.8个百分点。
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0%,较上年同期降低9.6个百分点,较1-3月降低0.5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利润率为5.4%,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较1-3月上升1.6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利润率为4.3%,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较1-3月上升2.0个百分点。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利润率为6.9%,切削工具利润率为8.4%。
金属加工机床产量方面,今年1-6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33.3万台,同比增长5.7%,增幅较1-3月回落3.6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产量8.3万台,同比下降6.7%,降幅较1-3月收窄9.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主要分行业数据,在营业收入上,除磨料磨具外,金属切削、金属成形、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切削工具等其他分行业均恢复至增长。在利润总额上,仅磨料磨具的降幅有所扩大,其他分行业降幅均大幅收窄,有的分行业则大幅增长。各分行业间运行的分化程度明显加剧。
“针对磨料磨具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我们下一步将开展专项调研。”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场需求呈恢复性增长
机床展上,国内展商展出的主流展品都已经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功能与特征,国产柔性加工单元、智能产线展品数量增长明显,也代表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运行情况来看,1-6月,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降幅较1-3月收窄2.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2%,降幅较1-3月扩大5.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占比为28.4%,同比扩大2.4个百分点,较1-3月收窄9.7个百分点。
订单方面,1-6月重点联系企业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4.1%,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在手订单同比下降5.4%,降幅较1-3月收窄14.7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8.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9%,均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4.5%,在手订单同比下降20.9%,降幅较1-3月分别收窄15.3和14.6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整体市场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进一步分析,上半年,重点联系企业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由一季度的下降转为增长,实现增长的企业占比由一季度的47.8%提升至54.5%;在手订单降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至个位数,实现增长的企业占比由一季度的49.0%提升至56.4%。
此外,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盛会--第十三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更是在充分展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基础上,表明国产机床工具产品在高精度、高效率、复合化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五轴机床展品基本形成普及,国产复合机床展品大幅度增加,并且很多高端复合加工机床展品不再停留在样机生产水平,已经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
另一方面,机床工具企业致力于研发数字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解决方案日趋成熟。国内展商展出的主流展品都已经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功能与特征,国产柔性加工单元、智能产线展品数量增长明显,也代表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中国机床正在迎来新的万千气象。当机床设计理念仍存在诸多漏洞的时候,一线市场的活力也在努力向前追赶。而当用户的力量开始进行反哺的时候,将会是中国机床爆发的最好时机,很多用户需求正在向国产机床打开大门。这一次,中国机床不能缺席。
出口增速有所趋缓
在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债务压力上升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机床出口保持增长实属不易。
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合计154.3亿美元,总体小幅下降。其中进口50.5亿美元,同比降低11.1%,下降明显;出口103.8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贸易顺差扩大。
与1-3月相比较,行业进出口总体降幅扩大。其中,进口降幅扩大到两位数,出口增幅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增幅也有所回落。
具体来看,1-6月金属加工机床总体进口大幅下降,为27.3亿美元;出口小幅增长,为38.4亿美元,保持贸易顺差。与1-3月相比较,进口降幅扩大到两位数,出口增幅回落至个位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进口总额为23.7亿美元,出口26.4亿美元;金属成形机床进口3.6亿美元,出口12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1-6月进口金额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包括:加工中心、磨床、特种加工机床、齿轮加工机床、车床,进口金额分别为9.1亿美元、4.4亿美元、3.8亿美元、2.7亿美元、2.6亿美元.
1-6月出口金额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包括:特种加工机床、车床、加工中心、成形折弯机、金属冷加工压力机,出口金额分别为11.0亿美元、4.1亿美元、3.8亿美元、3.4亿美元、2.4亿美元。“在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债务压力上升的复杂国际形势下,出口保持增长实属不易。”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指出,上半年行业出口同比增长1.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同比增长5.5%,增速均较一季度有所趋缓,但仍都保持在增长区间。
而背靠轮胎模具精密雕刻与铸锻件机加工需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迈科技”)则在数控机床外销市场有了“老树开新花”的体验。公司自1997年开始从事机床研发制造,2022年通用型机床首次对外销售实现营收1.46亿元,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11.76%至3.08亿元。
8月16日晚,豪迈科技披露2024年半年报,公司的数控机床业务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41.31%。“今年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特别是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预计将给机床工具产品带来新的需求,将促进机床工具产业的提质升级。”豪迈科技表示。
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部署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推动工业母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
机床是工业生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被誉为“工业母机”。近期,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稳步实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呈现较快增长。1-6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部署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推动工业母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通过活动,将建立完善的产需对接渠道,推动工业母机供需双方在结对攻尖、应用迭代、更新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一批合作项目。
“'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的推出,将有利于国产高档数控系统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及应用,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工业母机应用深度拓展。”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东吴证券分析称,目前国外进口机床品牌仍然在我国高端机床的应用场景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工业母机面临虽有技术储备但难以与终端客户对接需求的情况,机床高端应用领域面临产需错配的问题,这是制约高端机床国产化的重要障碍。
而此次对接活动将面向工业母机企业,遴选市场需求迫切、技术水平先进、应用效果明显、推广价值突出的工业母机创新产品,形成供给清单;面向用户企业,征集梳理用户工艺技术要求和设备更新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两张清单共同支撑活动的展开。
“活动为供需双方搭建了沟通桥梁,机床企业与客户企业产需有望对齐匹配。另外,国产机床企业也有望在下游客户的反馈与建议中不断迭代精进技术。”东吴证券表示,在产需匹配与技术更迭的双重加持下,国产工业母机有望实现加速渗透。(记者 霍悦)
转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