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2025/4/16 14:49:46 来源:央视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
《公报》显示,卫生资源总量持续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785个,比上年增加37867个,其中医院38355个,比上年增加1379个。全国床位1017.4万张,比上年增加42.4万张。2023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7.23张。2023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248.8万人,比上年增加83.0万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72.3万人。2023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4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00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3.99人。2023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3753个,床位150.5万张,卫生人员160.5万人,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9万张,人员增加7.5万人。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177个,卫生人员77.8万人,卫生人员数比上年增加6.0万人。全国共有村卫生室581964个,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132.7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110.8万人,与上年比较,执业(助理)医师增加0.6万人。
《公报》指出,医疗服务提供量和效率同步提升。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95.5亿,比上年增加11.3亿人次,居民平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8次;入院人次30187.3万,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其中,医院总诊疗人次42.6亿,入院人次24500.1万。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79.4%,其中,公立医院86.0%。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8日,其中公立医院为8.4日。2023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13.1亿,比上年增加1.0亿人次;入院人次3992.1万,比上年增加753.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8.3亿,入院人次480.4万;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2.1亿。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4.0亿,比上年增加1.2亿人次。
《公报》表明,次均医疗费用控制略有成效。2023年,医院次均住院费用10315.8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下降5.0%,按可比价格下降5.2%;次均门诊费用361.6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5.5%,按可比价格上涨5.3%。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6.7%,社会卫生支出占46.0%,个人卫生支出占27.3%。人均卫生总费用6425.3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7.2%。
在中医药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等方面,根据《公报》,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床位比上年增加14.4万张;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出院人次4981.0万,比上年增加1119.7万人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0.8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加强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控制,血吸虫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工作等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13545.7万。
转自:央视网
- 上一篇: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步履铿锵
- 下一篇:前七个月社会物流需求稳定恢复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名厨助阵、品质赋能,中粮餐饮供应链视角引领川菜新发展
- 紫气东来·黔茶入沪 ——八步紫茶文化论坛点亮乡村振兴新未来
- 杭州德川、大龙补、华中国际北京农食亮相2025EBC轻食大会
- 《从贵州到全国31省:京东立体助农体系激活670县经济》
- 湖南环生瑞家全屋整装实力产品,构筑品质空间新高度
- 睡眠博士首家睡眠集合店杭州盛大开业,开启一站式睡眠治愈新体验
- 宇视科技2025合作伙伴大会丨业内首次提出“AIoT智能体”新理念
- “怀品进京,湘链全球”盛会:沛霖龙脑受政企领导高度认可,新晃龙脑商机无限
- 青云租:青青时代正式成为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以循环租赁赋能可持续商业
- 汽车智能软件又有新突破!瑞典NIRA Dynamics以软件科技重构胎压监测,汽车制造业迎来更环保、更安全、更经济的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