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可穿戴设备三大门槛分析
2015/1/23 8:32:1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前两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小米手环的掌门人黄汪做了一个演讲,大意是说手环未来将是一个人体ID,作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不太提人体前两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小米手环的掌门人黄汪做了一个演讲,大意是说手环未来将是一个人体ID,作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不太提人体数据采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等特别热门的想象了,因为这条路现在已经碰壁了。这也是淼叔对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看法,就是依然是泡沫,不会有突破。
2014年1月,科通芯城曾经请淼叔去深圳沿着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走了一遍,因为他家是芯片门户,跟整个产业链关系都特别熟,所以不少老板也说了真心话;去年5月,英途又组织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和创业者去以色列考察了智能硬件行业,与不少顶尖的技术公司进行了交流探讨。下半年,又几次去深圳与生产设计商在一线交流。
通过这些考察,以及平时对产业趋势的观察,以及最为重要的产品试用和意见搜集,淼叔发现,可穿戴设备虽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而在核心技术与消费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之前,2015年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设备仍然将停留在泡沫和概念的阶段。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可穿戴设备存在的几大问题。
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大家都很熟悉,就是Jawbone up手环。这个产品算是一个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但它有个外号叫百日咳,很多用户发现它差不多戴3个月之后就坏了。因为它需要插到手机音频口同步数据,频繁插拔之下,硬件再好也受不了。同时手环本身的材质应力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所以很多买了它的人坚持不到3个月。
另外一个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分几个型号,我分别买过。计数比较准,但充电非常麻烦,一两天一充,充电口设计得还特别不人性化,也不通用。这个硬件出现的时候有个功能是把你一天的运动量分享到社交网络,跟朋友们对比,朋友之间也能互相督促。这个设计本来很别致,但当所有的硬件都有这么个功能后,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没法看了,张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20层楼,都是这些信息。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现象,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聚在一起社交,但有时候它难免扰民。这也说明目前可穿戴硬件还存在问题,除了社交,就没别的卖点、没有别的提高用户黏性的东西了吗?滥用社交,可能最后导致这个设备本身失去人们的信任。
还有一些设备,采集了数据不知道干嘛用,或者会有一些特别专业的数据给你看,体脂率啊基础代谢啊,一点解读也没有,用户看着发蒙,不知道你采集这些数据给他们有什么用。这种设备我们叫它自拍狂,自己玩儿得挺HI,别人看就是一神经病。
百日咳、广场舞、自拍狂,是可穿戴设备泡沫化的三个具体表现。
所以从这个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实际上距离大规模的爆发或者成为一个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产业,至少有三个门槛要迈过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