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媒: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三农护航
2015/1/24 8:33:5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自2007年建立以来,经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风险保障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在保护农民利益、提高本市都市型现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自2007年建立以来,经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风险保障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在保护农民利益、提高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风险应对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积极引导
政策支持给力
为使农业保险能保障农民利益,政府积极引导,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市财政给予参保农民50%保费补贴,各区县财政补贴10%至40%不等,累计补贴比例最高可达90%;二是建立了多主体、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赔付率160%以下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赔付率160%至300%的风险通过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的方式向国内外再保险公司转移,赔付率300%以上的农业巨灾风险由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
为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不介入农业保险的具体经营,具体农险业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须按照“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的原则管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坚持适度竞争的原则,要求各区县开放市场,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每个区县至少有两家以上的公司承保;实行保险公司市场退出制度,建立有进有出的市场竞争机制。
覆盖范围扩大
政策成效显著
经过七年努力,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从2007年的12类增加到2013年的23类;保险金额从15.3亿元增加到142.9亿元;保费收入从0.6亿元增加到5.5亿元;赔款从0.3亿元增加到5.1亿元。在农业生产空间有所缩小、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参保农户从4.4万户次增加到18.14万户次,提高了3.12倍。
农业保险业务已覆盖全市13个郊区县和首农集团等国有涉农企业,23个险种不同程度覆盖了粮油作物、生态林果、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农业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实际覆盖率已达到45%左右。与此同时,2014年试点了树体保险、蛋鸡产业链保险等区域特色保险,创新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和蜂业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开办,推动了生猪价格市场机制形成,稳定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为促进名优农产品研发与创新,开办了北京杂交小麦种业一揽子保险,保障了北京自主研发的杂交小麦良种的推广和应用。
2014年12月,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及信息服务平台试运行,实现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实时连接,对每一笔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承保和理赔过程更公开、公平、透明,有效防止虚假投保或夸大损失骗保等行为发生。同时,为保险公司提供农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各公司上报数据进行校准,杜绝农户重复投保现象。本市还建立“农险图”,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在顺义、房山、平谷等区县试点以村为单位的保险资源挖掘,解决种植业投保面积不充分和不准确等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稳定剂作用。2008年特大雹灾、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11·3”雪灾发生后,第一时间出险理赔,及时稳定农民情绪、恢复生产,农民支付1元就可获得104元的风险保障,资金杠杆放大作用非常显著,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障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安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市农业保险正在逐步成为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在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产融加速孵化体系:提供就业保障、激活产业服务、盘活楼宇经济、化解地方债务、聚合服贸中盘、拉动消费升级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题形象盛大启幕,东方美学盛宴点亮京城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音乐美食嘉年华圆满落幕
- 教育部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解锁高质量就业密码
- 2025 CSF文化会焕新出发:以年轻化战略引领行业变革,跨行业周边定制开辟万亿商机新蓝海
- “银发列车”为何一票难求?
- 景区多元特色主题活动赋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焕新彩
- 八米巨人蜡像亮相杭州 巨人蜡像艺术赋能实体引爆眼球经济
- “大飞船”正式启航!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首日人气火爆
-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