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白酒三十年:螺旋式上升铸就辉煌
2016/1/14 9:01:3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1月9日,“奋斗与辉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发布了《中国白酒三十年发展报告》《中国白酒标准三十年发展报告》《中1月9日,“奋斗与辉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发布了《中国白酒三十年发展报告》《中国白酒标准三十年发展报告》《中国白酒三十年地区发展报告》等研究成果,对30年来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归纳了白酒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式和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本次会议上,五粮液、贵州茅台酒、国窖1573酒、水井坊酒等25个白酒产品被授予1985—2015中国白酒历史标志性产品荣誉称号,五粮醇酒、习酒等30个产品被授予1985—2015中国白酒历史标志性产品(区域性)荣誉称号,季克良、沈怡方、唐桥、袁仁国、李秋喜等48人被评为1985—2015中国白酒历史杰出贡献人物。
三十年三起又三落
据了解,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那也是白酒行业加速发展的历史性起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指出:“1985年至今30年间,白酒行业总体来说呈现一张一弛的螺旋式发展特点,即快速发展一个时期后,随即进入一个调整阶段,通过徘徊和积蓄力量,再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表现出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节奏。”
1985年—1989年,白酒骨干企业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为解决食品和工业产品供应,国家按照“以放为主”的思路进行改革,陆续放开了绝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1988年,国务院放开13种名烟和13种名酒的销售价格,价格体系改革使得资源配置向生产效率更高、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倾斜,激发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价格是当时白酒行业活力增强的显著标志,1988年之前,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汾酒等名酒在价格上相差无几。但从1989年开始,以五粮液为首的名酒企业开始提价,打破了这种局面,也初步奠定了之后30年的白酒价格格局。
1989年—1992年,白酒行业初遇调整期。为抑制1988年末逐渐显现的通货膨胀,国家从1989年开始对宏观经济治理整顿,施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白酒行业受到较大影响,一是部分靠银行贷款支持扩大产能的企业遇到较大资金压力;二是由于通货膨胀使得部分提价过高的产品令老百姓难以承受,不少酒厂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一时期,白酒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1992年—1997年,名酒和区域优势企业快速发展期。除了原有的名酒阵营外,豫酒、徽酒和鲁酒板块开始整体崛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方优势企业。在名酒阵营,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开始着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竞争,价格竞争开始进入了正常轨道,也成为日后常规竞争手段。在地方优势企业阵营中,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为代表的鲁酒企业,将白酒带入广告营销时代。
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产量从1992年的547.43万吨猛增到1997年的781万吨;不仅17大名酒企业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一些地方优势企业也抓住了机遇,取得了做大做强的丰硕成果。
1998年—2003年,调整与创新期。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突发的朔州毒酒案,从宏观和微观上使白酒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此后,国家在产业政策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如白酒宣传费用不予在税前扣除、白酒生产许可制度、从价和从量复合计征消费税、取消白酒上市公司先征后返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白酒企业的困难处境,尤其是从量税政策的实施,对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白酒企业造成了重创。
为应对艰难局面,白酒企业主动开展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在五粮醇买断经营模式基础上,推出大批OEM产品,孕育出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强势品牌;2000年,全兴酒厂推出了划时代产品水井坊,一举将白酒零售价触及500元价格带;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树立了超高端价格标杆。水井坊和国窖1573的行业意义在于,彰显了白酒市场竞争中价格的重要性,同时也揭开了白酒企业双品牌运作的先河。这些举措使白酒行业有效应对了不利局面,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轨道当中。
2003年—2012年,“黄金十年”繁荣期。在这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为白酒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具体来看,这个“黄金十年”又分为两个阶段,从2003年—2008年,白酒产业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白酒增速稍缓。但在2009年—2012年,白酒又进入高速发展,部分企业增速甚至超过30%,涌现出多家百亿规模的白酒企业,包括茅台、五粮液、洋河、郎酒、泸州老窖、汾酒等。
经过10年发展,白酒产量在2013年达到1226万千升,是2004年的近4倍,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是2004年的8倍多,利润超过800亿元,是2004年的13倍多,10年间,白酒行业利润年均增长率超过37%,其中有3个年份同比超过50%。
从2013年至今,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结构调整期,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国家力行反腐倡廉,严格禁止公款消费高档酒。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剧了白酒内部矛盾的计划,主要矛盾是需求下降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高端酒价格缩水严重,其下滑带来连锁反应,压缩了产品价格空间。
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白酒调整,在最近3年间白酒骨干企业的调整更加及时有效,发展质量的提高非常明显。一方面纷纷推出较低价位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年轻化和时尚化,充分适应了新的市场消费需求。
回顾白酒行业30年来所经历的6个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三起又三落,根据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以螺旋轨迹向前发展。但无论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低落阶段,白酒行业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发展理念,锐意创新,果断行动,紧紧跟上时代与市场的脚步,这也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年取得八大成就
30年来,白酒行业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一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传统产业焕发出崭新活力。
一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通过30年的发展,白酒行业已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社会化科研和教育机构深度参与,产、学、研密切协作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究体系,白酒生产基础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都取得显著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二是科技专家和企业经营人才团队建设成果显著。30年来,白酒行业一如既往地抓好科技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发展培育和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白酒行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30年来同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平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带头人和中流砥柱。
三是发挥区域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增加白酒产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30年来,各级政府和白酒行业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对白酒产品质量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影响,对水质、土壤、气候、气温和生态等诸多自然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挥自然环境和区域优势,建设白酒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撑着白酒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增长。
四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创新风格特色。回顾过往,白酒行业尽管出现过1998年朔州毒酒案、2003年元江毒酒案等食品安全事故,但均与正规合法的白酒生产企业无关。随着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白酒企业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白酒企业愈加重视产品研发和风格特色创新,各种复合香型产品表现突出,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五是白酒品牌和企业无形资产培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自1996年—2014年,共有150余枚白酒及相关蒸馏酒产品注册商标,经行政认定为驰名商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政府公布了第四、五、六、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便包括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遗址、四川水井坊酒坊遗址、四川五粮液老窖池遗址等多处白酒文物;迄今还有18家白酒企业的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成果极大提升了白酒企业的文化内涵与品牌附加值。
六是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显著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不断改革优化。30年来,在市场竞争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白酒集中度不断提高,至2014年,白酒行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7310家,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有4000余家,另外还有白酒小作坊1470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63%,前50强企业占比为54%,白酒行业实现利润百强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81%,前50强企业占比为76%。
七是妥善应对和化解突发性危机事件,维护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30年来,白酒行业历经多次较为严重、广泛和持久的公共危机事件,对此,白酒行业坚持自我完善,妥善应对和化解突发性危机,为维护行业秩序和优化发展环境创造条件,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是化解新工艺白酒风波、甜蜜素事件和白酒塑化剂影响。
八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首先,白酒是从传统手工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其次,白酒是高利税行业,全部税率总计名义税率可达40%以上,在2003年—2012年的黄金10年间,白酒税收年均增长率达29.5%,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税金总额达525亿元。另外,随着白酒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白酒产区以及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的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广泛形成了“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收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此外,白酒行业对其他关联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能力,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2014年,若计算批发、零售、餐饮等环节以及物流仓储等成本,白酒行业终端零售价总额可达万亿规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