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银行市场现状分析
2016/11/4 11:42:4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呈现巨大发展潜力。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创造积累和近年来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呈现巨大发展潜力。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创造积累和近年来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完善融资体系的作用显著。
2016 年 1-6 月, 我国 GDP 达到 340,63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6,138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6%。 货物进出口总额 111,335 亿元,同比下降 3.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 2.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86 元, 同比名义增长 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957 元,同比名义增长 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050 元,同比名义增长 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7%。近年我国 GDP、人均 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情况如下表列示:
近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2015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2015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稳中求进成为2015年的工作总基调,中国进入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2011-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129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0291元,增长8.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
2008-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5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931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到21996元,同比增长7.4%,超过GDP增速,为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支出增长提供了事实上的基础。
2011-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随着宏观经济体系的稳健发展,我国银行业在资产质量逐步提高、资产规模等方面稳步增长,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业务许可范围不断扩大,国际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银行业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盈利能力、加强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国内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009 年,我国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 95,900 亿元,较 2008 年增加 46,900 亿元。进入 2010 年,我国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 2010 年我国贷款增速较 2009 年有所放缓。 2011 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 2012 年,在通胀压力减轻的情形下,我国政府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对政策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稳增长” 背景下, 央行于当年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 7月的降息中首次实施非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3 至 2014 年,我国宏观政策开始向“稳增长、调结构” 转变,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2015 年,我国政府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央行在此背景下多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6年,我国政府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根据央行统计,2011 年至 2015 年,我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4.43%和 13.79%, 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1.42%和 22.88%。
近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及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的情况如下表列示:
近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及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情况
我国企业一直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大型企业融资逐步转向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服务的重要市场。2007 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014 年 10 月 31 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 2014〕 52 号),针对小型微型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扶持和解决方案。根据上述意见, 2015 年 3 月 3 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中国银监会关于 2015 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 2015〕 8 号),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我国银行间市场由多个子市场组成,包括同业拆借、票据贴现、债券、外汇等,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此外,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交易种类不断增加,如债券远期、利率互换、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高流动性、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提供了工具。
1、利息收入仍是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发展迅速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需求渐趋多样化,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增长较快,但并未改变利息收入的主导地位。预计短期内,利息收入占比将逐步下降,但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
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有利于银行改善收入结构, 提高收入的稳定性。过去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自 2001 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允许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有更大的灵活性。 2014 年中国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客户普遍使用、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银行基础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或市场调节价。随着客户深层次需求的不断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2、资产质量改善、抗风险能力提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重组力度,信用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 2007 年 12 月 31 日的 12,684 亿元略微升高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的12,744 亿元,不良贷款率由 2007 年 12 月 31 日的 6.17%下降至 2015 年 12 月 31日的 1.67%;国内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 2007 年 12 月 31 日的 3.97%下降至2015 年 12 月 31 日的 2.48%。 虽然近期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但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承担风险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和市场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巴塞尔资本协议 III 的实施和国内银行业监管的日益严格,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增加了压力和动力。未来商业银行能否有效抵御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保持有利竞争地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日益重要,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将逐步提升。
3、客户服务意识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09 年 12 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为商业银行的创新提供了规范发展的监管环境。尽管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问题仍然存在,但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意识日益强化。各商业银行开始主动选择不同的战略定位,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重视自身品牌的培育,构建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比较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领域。
商业银行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关注及发掘客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从服务创新、服务渠道体系、服务文化、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加强产品创新规划、健全创新组织、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创新流程,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消费信贷、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现金管理、投资银行业务、供应链金融等领域,产品创新尤其活跃。
4、信息科技的开发与完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益成为金融创新的基础与支柱,银行业的重要产品和管理创新包括衍生产品、客户关系管理、信用打分模型等均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实现。未来,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更多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渠道已从单一的营业网点渠道,向电子化渠道与营业网点渠道全面结合的经营模式转变。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各个产品,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本支撑。
5、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日渐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张,渗透至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在金融行业内,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 P2P 网贷、在线金融产品销售、金融电子商务等众多细分领域,逐渐为客户和市场所接受,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兴概念。互联网金融向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满足了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向部分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部分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改革,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整体效率。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这些互联网企业依靠技术和理念优势分流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资金和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控制力。长期以来,国内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等方面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都向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进行渗透,对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挑战。在商业银行行业内部,依靠互联网技术,中小机构可以弥补自身网点、人员和品牌知名度的不足,获得超越大型机构的发展速度,进而改变行业格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