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竞争格局分析
2017/8/18 10:00:0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一、全球海工装备企业竞争格局(一)第一梯队海工装备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平台制造方面主要集中在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中国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在工程承包和钻采服务方面占据一席之地,这两家国内公司主要为中海油一、全球海工装备企业竞争格局
(一)第一梯队海工装备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平台制造方面主要集中在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中国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在工程承包和钻采服务方面占据一席之地,这两家国内公司主要为中海油服务。核心企业的分布也可以看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欧美,而亚洲垄断制造。
(二)第二梯队海工装备企业
位于第二方阵的韩国、新加坡已形成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如韩国在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液化天然气(LNG)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新加坡则在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和FPSO改装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三)第三梯队海工装备企业
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欧美基本垄断海工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我国与巴西、阿联酋等国同处第三梯队,即具备一定的海工装备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主要从事浅水海工装备的建造,开始进军深水海工装备建造领域。近几年,我国的深海钻井平台生产亦有了长足进步,自行研制生产的大型钻井深海平台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就我国海工装备产业来看,目前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但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配套市场还被外国企业掌控。此外,目前我国的工程总包能力不足,且在高端海工装备设计建造领域基本还是空白。
从我国海工装备业的总体布局来看,目前建造力量集中在沿海几大区域,如环渤海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长三角有一批船舶制造企业,珠三角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此外海南有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武汉有海工装备配套基地。
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业,从钻井装备来看,自升式钻井平台已经向深水化方向发展;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的主流作业水深为3000米,钻深为l2000米,工作环境由常规海况向恶劣海况及极区严寒环境发展。钻井船目前已发展到作业水深3600米、钻深l2000米、配备DP3级动力定位系统的第七代钻井船。FPSO则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多采用单点系泊,在浅水和深水中均有良好适应性,目前正向深水发展。Spar平台采用干式采油,活动性能好,作业水深可达3000米。张力腿(TLP)平台采用干式采油,运动性能好,作业水深在1500米以内,目前已发展到三代,全球TLP平台共25座,基本在美国墨西哥海域服役。TLP平台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张力腿张力筋腱的设计与建造,目前掌握其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3家。
就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在导管架、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和FPSO、平台供应船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主要是在自升式平台上形成了系列产品,如“海洋石油921”,其最大作业水深为60.96米,最大钻井深度为7000米,最大可变载荷2268吨。此外,“JU2000E”的最大作业水深是l22米,最大钻井深度超过l0000米,最大可变载荷6486吨。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最大作业水深为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为10000米,动力定位系统为DP3级,该平台在1500米水深内可使用锚泊定位,最大可变载荷9000吨。此外我国的导管架技术发展较好,导管架平台最大重量达到32000吨,高度达210米,为亚洲第一。在FPSO领域,我国具有浅水FPSO船体和上部工艺处理模块的设计、建造能力,其最大载重量达30万吨。在海洋工程船方面,我国建造了铺管船“海洋石油201”,起重船“蓝鲸”号。
二、海工装备分环节竞争分析
(一)海洋工程承包商竞争分析
谈及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结构,从用户来看的话,则用户相对集中,其中石油公司占30%左右,钻探公司占60%左右。从海工装备的供应商来看,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工程的总承包商,如国外的一些大型承包商,国内的中海油、中石油等;此外还有装备的集成供应商,如国内的中船重工、海油工程、中远船务、中海工业等。
(二)海洋工程设计商竞争分析
(三)海洋工程建造商竞争分析
三、中国海洋工程企业竞争格局
(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竞争企业
未来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是深水化、大型化、设计更优化、采用高强度钢、配套更先进。其中,天然气勘探、钻采装备将成为发展重点。目前,在浅海油气开采设备制造方面,完全可由我国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导管架平台及其他固定平台,工作水深未超过150米。我国正在加快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但这一海域水深在500至2000米,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这样水深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
“十二五”期间将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的海上油气产能,带动2500亿-3000亿元的总投资。受益排在第一位的将是高端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包括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工程船舶、水下工程等相关装备。
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500多个,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海洋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沿海地区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通过海洋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和改造,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我国海洋原油的发现率仅为12.3%,世界平均探明率为73%;海洋天然气发现率仅为10.9%,世界平均探明率为60.5%;海洋石油开发程度只有7%,而储量替代率达到157%,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二大国,2009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已势在必行。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计划2020年前,在深水投资2000亿,2015年南海深水区总产量2500万吨油当量,2020年500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1个大庆油田。未来我国海工装备复合增长率大概为20%。
海洋工程装备业涉及子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发开、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总承等。天然气勘探、钻采装备将成为发展重点。
(二)多元化央企将进军海工业务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总部设在北京。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紧紧围绕《"二次跨越"发展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现已形成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与服务、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业务板块,为早日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能源企业争相进入海工装备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海石油工程设计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公司”)、中海石油平台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中海石油海上工程公司(以下简称“海上工程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以下简称“渤海公司”)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以下简称“西部公司”)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的控股子公司。
为了实现进军高端产品市场的梦想,近年来海油工程加快了业务结构优化和产品转型升级的步伐。以EPCI总承包能力、自主设计能力、深水技术及配套能力为突破口,公司在深水、水下、LNG工程等新兴业务领域展开了向高附加值产品进军的智造 转型之旅。
在EPCI总承包能力方面,海油工程坚持推动主业能力建设,不断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300米水深以内海上油气田开发设计、建造、安装、维修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和装备能力体系。通过南海荔湾3-1深水气田项目的成功实施,海油工程实现了设计、建造和安装总承包能力由万吨级到3万吨级、海管铺设能力由300米水深到1500米大关的大幅跨越,积累了深水工程EPCI总承包的重要经验。与此同时,通过首个大型国际EPCI总承包项目泰国ZAWTI-KA项目的执行,公司国际市场EPCI总承包能力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要实现从制造 到智造 的转型,人才是关键。近些年来,海油工程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级设计人才前来筑巢 ,形成了一支拥有1300人的设计研发团队,具备了300米水深以内常规水域各种油气田开发完整的设计能力,实现了与世界先进设计水平接轨。
(四)外商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市场
外商投资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特点分析
目前,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投资已开始兴起。据资料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有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主要由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大石油巨头发起,联合当地政府兴建。而外商投资的海工项目主要采取合资形式筹建,包括设计和制造公司在内外资项目(含企业)主要有15家左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