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建材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供需预测分析
2017/12/12 12:48: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周期已结束2006 年以来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迅速,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持续扩张,供给增速持续攀升,并于 2010 年达到高点至 31%;2010 以来,水泥供给增速逐年下降,并于2016 年达到历史低点至 1.1%,低于同期需1、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周期已结束
2006 年以来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迅速,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持续扩张,供给增速持续攀升,并于 2010 年达到高点至 31%;2010 以来,水泥供给增速逐年下降,并于2016 年达到历史低点至 1.1%,低于同期需求增速(约 3.1%)。产能快速扩张周期结束,未来呈现相对平稳态势,且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及环保严控大环境下有望呈现缓慢收缩局面。需求增长超过供给增长的供求增速差缺口为去年以来水泥行业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预计未来行业供求增速波动幅度缩小,供求轧差有望逐步收敛。
2010年以来水泥行业供给增速逐年下降(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扩张逐步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10年水泥行业供求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水泥行业类似,浮法玻璃产能扩张逐步趋于平稳,行业供给增速自 2014 年以来快速下滑,并于 2016 年达到历史低点至 3.16%,预计增速有望继续下行。短期来看供给-需求负缺口有望持续,中长期来看趋势与水泥行业相同,供给需求增速总体变动趋于平稳,供给向下概率大,供求轧差也有望逐步收敛。
浮法玻璃产能扩张逐步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玻璃行业供给增速逐年下降(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 10 年玻璃行业供求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短期来看,需求总体偏稳,供给波动是核心,关注冬季限产
从房地产方面来看,自去年 10 月各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以来,地产销售明显降温;2017 年继续延续降温格局,上半年热点城市相继步入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为核心的“五限”时代,下半年相关金融、限售政策不时出台,9月 22 日以来,西安、重庆、南昌、南宁、长沙、武汉等以二线城市为主的密集调控先后出台,楼市调控逐步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深化,并向三、四线城市蔓延。
随着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升级,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幅持续回落,2017年 1-8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近 13 个百分点至12.7%,增幅较 1-7月继续收窄 1.3 个百分点, 同期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 17.2%,较上年同期下滑 21.5个百分点;1-8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继续下行至 7.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 4.6 个百分点,较 1-7 月收窄 0.4 个百分点;作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先行性指标,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持续缓慢下行,预计四季度将继续承压。2017年 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6.95万亿元,同比增长 7.9%,增速较 1-7月持平,意味着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已开始传导至投资。
分城市来看,年初以来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三线城市销售贡献了房地产主要销售增速,一线城市 1-8月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为-28.2%,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 3.1%和 12.6%;下半年以来二三线城市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受楼市调控政策逐步下沉影响,预计后续边际贡献仍将继续减弱。房屋新开工面积显示出同样趋势, 1-8月一线城市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为-7.6%、二线城市为 2.8%,较上月提高 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则大幅下滑,并由正转负至 1.1%。
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及增速(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商品房销售金额及增速 (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房屋累计新开工面积及增速(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完成额及增速(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看,根据过去多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此消彼长,即政府总是在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之间权衡以保证经济运行的稳定,当地产投资存在下滑潜在风险时,基建投资就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17 年基建投资依然发挥重要作用。2017 年年初基建投资快速回升,1-2 月累计增速达 21.3%,随后连续下滑,1-8 月,全国基建投资累计实现 10.6 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 15.8%,较 1-7 月份继续小幅回落 0.9 个百分点,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位臵,且在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方面依旧保持高位运行。
地产投资和基建投此消彼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增长仍为主基调,供给波动是短期研究核心
虽然房地产市场进入缓慢下滑通道,总体需求缓慢下滑,年内需求仍将承压,但考虑到经济下滑时稳增长政策正向对冲,预计全年需求不会太差。近期来看,受三季度传统旺季和十九大会议窗口期影响,需求总体呈现稳中求进局面,预计后续走势有望保持相对平稳或呈温和放缓态势,总体需求基本稳定。在此背景下,供给收缩成为短期核心影响因素 。
不同于煤炭、钢铁等行业强势的行政化去产能手段,水泥玻璃行业供给侧改革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局限于产能严控、环保督查相关政策微调力度的不断增强,行业自身调节等因素在建材全行业或局部区域供求关系调整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提高。在产能严控、环保严控、行业自律等多方因素推动下,建材行业供给收缩力度大幅增强,但不同于产能完全退出,更多体现为“去产量”和“限产能”。近期来看,供给收缩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冬季错峰生产、局部区域限停产和淘汰32.5 水泥。
(1)冬季错峰生产影响:
8月21 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2018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出台,“2+26”城市所在省市及地区相继出台细化落实方案,2017 年冬季
错峰生产正式拉开序幕。较以往相比,此轮错峰生产范围更大、时间更长(山东、河南停窑时间延长至四个月,部分地区实施超常规措施,首次在旺季采取停产措施,且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水泥粉磨站停产)。考虑停窑时间延长及去年实际执行率情况,假定需求不变情况下,此轮错峰生产(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预计可带来熟料缺口 1000-1200 万吨;若同时考虑到部分城市“限土令”执行对下游需求影响,预计缺口将小于1000 万吨。:
(2)局部区域限停产:
9月25 日,邢台市发布《关于做好邢台市 2017-2018 采暖季错峰生产攻坚行动的紧急通知》,涉及玻璃企业 30 家,其中沙河地区玻璃企业 24 家,要求自 10月 1 日起限产 15%,并鼓励玻璃企业在采暖季进行冷修。沙河地区作为全国玻璃产能最为集中区域,年产能超 1.8 亿重箱,占全国总产能 15%以上;此次涉及企业总产能共计 28,000T/D,在产产能共计 24,950 T/D约占全国总产能 12%左右(目前全国浮法玻璃总日熔量为 214,720 T/D),不仅包括玻璃原片生产企业,也包括一些玻璃加工企业。目前没有企业停线冷修,主要通过减少投料实现减产。总体来看,限产将使单位玻璃生产成本增加,但对国内整体供给影响有限,以沙河玻璃限产产量折合全国比例来看,供给面缩减不到 3%,预计能对局部市场带来一定提振。
(3)淘汰 32.5 水泥:
2013年10月6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 32.5 复合水泥产品标准”;2016 年 5 月 1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简称《建材工业指导意见》),为新世纪以来国务院首次制定出台的建材工业专项政策,再次明确提出“停止生产 32.5 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重点生产 42.5 及以上等级产品”。9 月 25 日,工信部公布《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报批公示,32.5R 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R)取消进入公示阶段(本次修订只取消了 PC32.5R 水泥,暂不取消矿渣、粉煤灰、火山灰 32.5等级水泥)。长期来看,淘汰 32.5 水泥为大势所趋,低标号水泥淘汰有利于提高熟料产能利用率,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