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肥后市价格或下行
2023/4/12 15:10:23 来源:中国化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眼下正值春耕时期,国内化肥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今年春耕的化肥保供已无虞。春耕用肥旺季结束后化肥市场走势如何?针对这一当下肥企关注的问题,近日于云南昆明召开的2023年化肥眼下正值春耕时期,国内化肥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今年春耕的化肥保供已无虞。春耕用肥旺季结束后化肥市场走势如何?针对这一当下肥企关注的问题,近日于云南昆明召开的2023年化肥市场与国际贸易研讨会对此进行了研判:氮肥需求疲弱,要防范价格大幅下跌风险;磷肥销售即将进入淡季,价格将回归平稳;钾肥大合同将拉低成本,短期内钾肥市场会面临下行压力。
氮肥:有大幅下跌风险
“随着国家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逐步落地,目前尿素企业开工率维持高位,全国尿素日产量达16万吨以上,处于历史高位水平。1~5月尿素产量约2450万吨,同比增长63万吨,增幅2.6%。预计今年春耕期间尿素总供应量将达2600万吨,同比增加213万吨,春耕期间氮肥的市场供应没有问题。”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氮肥事业部总经理胡艳丽表示。
但胡艳丽认为从市场需求看,目前的尿素需求整体疲弱。具体来看,春节后复合肥工厂开工率持续低位,农业需求疲弱。同时,下游板材厂受家具出口下滑影响,开工率只有去年同期的50%~80%,工业需求同样低迷。叠加东北、南方地区因气温低、干旱等气候因素,氮肥的春季需求未能集中启动。“随着春季用肥结束,特别是进入5月份之后东北用肥也基本结束,氮肥的总体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后期需要防范氮肥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胡艳丽提醒。
磷肥:价格将回归平稳
“从农业农村部3月中旬发布的春耕化肥到位率统计情况来看,今年全国春耕化肥到位率呈同比提升态势,比如浙江、重庆、江苏等地的化肥到位率已经达到95%。整体来看,今年我国春耕期间的化肥市场基本保供无虞。但在4月份以后,随着春耕结束,磷肥销售也将进入淡季,价格将趋于平稳。”中国磷复肥协会市场信息部主任王莹介绍说。
对于未来磷肥市场的情况,业内人士预测,今年磷肥价格不会出现去年那样的暴涨暴跌。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程云表示,由于在磷铵生产成本中占比高达55%以上的磷矿石价格暴涨,目前55%粉铵的成本已达3410元/吨,与当前市场销售价格3300元/吨相比,成本已出现倒挂,多数磷铵企业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对于未来的磷铵价格走势,赵程云认为,短期来看,由于磷矿石价格坚挺,磷铵成本支撑有力,即便淡季到来,国内需求减弱,磷铵价格也难以快速、大幅下滑。中长期来看,复合肥、磷铵企业盈利艰难,将倒逼原材料价格回调,尤其是磷矿石价格回调,从而带动磷铵价格逐步回归理性。
钾肥:下行压力较大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月指出,从生产端看,春耕期间国内钾肥生产基本稳定,2023年钾肥总产量预计与2021年基本持平;从库存上看,国储钾肥库存仍保持增量,后期将维持在400万吨左右;从进口看,1~2月钾肥进口量增长,预计全年基本平衡,后期需要关注大合同谈判结果;从需求端看,农业农村部预计2023年钾肥需求较2022年将增加,春耕需求与去年基本持平。
对于今年的钾肥市场,周月预测,2023年钾肥价格尤其是大合同价格将较2022年会下降,但仍高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国际钾肥价格目前仍处于下行通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钾肥市场的价格走向。”周月说,在钾肥大合同签订前,国内钾肥价格将弱势窄幅震荡,合同签订后会进一步拉低成本,钾肥价格短期内下行压力较大。
周月的预测在4月4日得到了验证,印度钾肥年度大合同终于签订,为CFR422美元/吨,船期至2023年9月30日,较2022年的钾肥大合同价格下降了168美元/吨。(王俪锦)
转自:中国化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名厨助阵、品质赋能,中粮餐饮供应链视角引领川菜新发展
- 杭州德川、大龙补、华中国际北京农食亮相2025EBC轻食大会
- 紫气东来·黔茶入沪 ——八步紫茶文化论坛点亮乡村振兴新未来
- 《从贵州到全国31省:京东立体助农体系激活670县经济》
- 湖南环生瑞家全屋整装实力产品,构筑品质空间新高度
- 睡眠博士首家睡眠集合店杭州盛大开业,开启一站式睡眠治愈新体验
- 宇视科技2025合作伙伴大会丨业内首次提出“AIoT智能体”新理念
- 青云租:青青时代正式成为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以循环租赁赋能可持续商业
- 金善美亮相“科技的力量”,山西机器人协会扬帆起航
- 汽车智能软件又有新突破!瑞典NIRA Dynamics以软件科技重构胎压监测,汽车制造业迎来更环保、更安全、更经济的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