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学院:全球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到底是思维的冲突,还是文化的偏见
2021/9/17 16:31:22 来源:财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世界文化治理是世界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子集。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不仅是治理领域,而且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体现了文化治理的双重性质。世界文化治理是世界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子集。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不仅是治理领域,而且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体现了文化治理的双重性质。与一般意义而言,全球文化治理的特点是,如果说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环境治理等旨在建立统一的规则,全球文化治理就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前提下,建立一种相对合理的文化张力,既保证了多元文化的对话,又保持了统一的秩序,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生性和协调性,还成为一种起作用的环境和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旨在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孔子学院建立互信,是全球文化治理主体身份的实践。
孔子学院:全球文化治理探索。
虽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各国向世界各国推广其语言文化的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首先取决于国情,如国家政治制度、体制机制。一九八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成为全国众多协调机构之一。会议协调机构也属于政府序列,体现了项目治理的中国特色。项目治理作为一种资源整合和聚集的手段,在汉语国际传播的一段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体制改革,撤销了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在内的一批领导小组。孔子学院在2006年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一方面遵循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国家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的转型发展要求。
虽然孔子学院与世界其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在功能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是由中国政府、中方大学和外国大学等机构共同发起的,体现了一种超越民族国界的共治理念,成为孔子学院全球文化治理功能的组织基础和逻辑起点。它既应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中国纲领,又应当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经历和挑战同在。
第一,孔子学院是非营利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这决定了它必须以教育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其社会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充满了希望,重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教育确实能够在建设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共同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全球治理职能。在文化与教育相遇时,两者的治理功能不再简单地叠加,而是形成了文化教育治理的“双轨模式”。
第二,孔子学院的经验与挑战来自其中外合作的形式。国内外合作模式的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大部分孔子学院建设在海外大学校园,有利于坚持孔子学院的教育属性,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第二,有利于吸收外方办学资源,在中外各方按协议1:1的资源投入基础上,外方投入逐年增加。第三,中外合作逐渐演变为多个中心节点的网络化模式,使孔子学院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文化交流载体,而是具有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的中国公共外交新形式。当然,合作之路也充满坎坷,互利共赢说易行难,但这是合作治理及其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孔子学院的经验与挑战在于其本土化发展。国外孔子学院所建立的实体和实体网络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新起点。由于孔子学院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问题导向”则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像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的自我调适,孔子学院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在进行优化,以求更好地本地化发展。建立一百多个国家的本土化师资队伍、教材系列和教学方法,根据地方需要实现特色发展,实行一国一策、一院一策,都有赖于我们公共产品供给的转型,不仅要在供给全球公共产品的同时,还要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
第三,孔子学院的经验与挑战来自于国内外支持体系。在国内支持体系方面,我国从1987年开始,以领导小组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稳定的实践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基于中外人文交流平台的作用,孔子学院在融入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进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孔子学院反哺国内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支撑力度。
在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印象深刻。奈斯比特夫妇认为,在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立足于国内发展,同时不断加强与海外国家尤其是亚非拉等国家的联系,建立合作的基础,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寻求和创造发展的机遇,这就像是一个不断向河中投石的过程,能够越河越远、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越摸索新的路,“投着石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孔子学院面临着国际关系环境、地方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习惯、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中国人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使孔子学院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
对未来全球治理的思考。
有鉴于此,在孔子学院参与全球文化治理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以混合付费模式设计全球或国际准公共品及其组合,既可以减少和减少政府参与,又可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前,夏令营项目的实施都是简单的混合付费,而HSK汉语水平测试只是简单的用户付费。由此,形成了混合型准公共品供给体系。
其次,设计孔子学院的政社资本合作模式,打破民族国家界限,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实现责权匹配的合作治理。
三是加强国际对国内的反哺,一方面是通过文化的对外传播来反哺国内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作为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改革,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和力量建设。孔子学院不仅要服务于国际汉语教育和多文化交流,更要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直接贡献,这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必经之路。
孔子学院在国外遭遇抵制,到底是思维的冲突,还是文化的偏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