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环保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2016/5/30 10:28:1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环保水处理行业兼具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的特征。与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等基础设施产业类似,生产、生活相关供水处理和市政污水处理也属于市政服务,是城镇基础服务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公益性、区域垄断性、规模经济性等特点。然而上述特环保水处理行业兼具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的特征。与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等基础设施产业类似,生产、生活相关供水处理和市政污水处理也属于市政服务,是城镇基础服务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公益性、区域垄断性、规模经济性等特点。然而上述特点仅限于在环保水处理行业的运营环节。
从水质角度考虑,人类社会上的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天然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使用水(生活与生产用水)和污染水(生活与生产使用过的水)。水处理则是这三种水质类型转化的重要手段,从而构成了水循环,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
环保水处理业务产业链包括水处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咨询、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工程施工以及项目投资及运营等环节。目前,公司在污水处理和供水处理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提供研发、咨询与设计、设备生产与销售、工程承包、项目投资和运营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
[注]:上述加黑部分为目前公司涉及的主要业务。
环保水处理行业兼具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的特征。与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等基础设施产业类似,生产、生活相关供水处理和市政污水处理也属于市政服务,是城镇基础服务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公益性、区域垄断性、规模经济性等特点。然而上述特点仅限于在环保水处理行业的运营环节。
中国2003年开始了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政府和企业之间通过特许经营协议,实现公共服务的外部化,大量的污水处理和供水处理项目通过BOT、BT、TOT模式进行建设运营。因此,在环保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工程承包、投资运营权的取得及设备销售等领域,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竞争状况,而在取得供水、污水处理的特许经营权后,运营阶段仍保持着公益性、垄断性等特点,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较小,供给和需求均较为稳定。
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指标由之前《85 标准》的 35 项猛增到了 106 项,其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毒理学指标增加了 59 项,并且规定 2012 年 7 月是新标准达标的最后时限。这两项标准已经和国际接轨,如果能顺利达成,则我国的城市供水水质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供水水质相当。
在上述越来越多城市供水设施老化情况加剧、社会对水质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水质标准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供水厂、供水管网的改扩建需求将在“十三五”期间愈加迫切,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800 亿元,平均年投资额在 160 亿元。未来供水处理行业投资仍将继续加大,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理
①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指的是对处理过的污水进一步深度处理,使其可以再循环利用,再生水是对水资源的一种补充。再生水是由污水深度处理而来,如果要达到供水标准,成本将远超普通供水水价。低标准再生水的生产成本一般小于标准供水成本,在城市园林用水、洗车、冲厕等特定领域的使用上和标准供水几乎没有区别。因此中国再生水的水质标准相对供水低,主要用在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项目。再生水的利用既节约了用户成本,又节约水资源,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产业。
“十二五”期间,再生水成为新的亮点。根据《2014 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4 年末,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 36.3 亿立方米,再生水生产能力 2,065 万立方米/日。“十三五”期间延续对再生水的重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中国目前再生水利用率还较低,其主要原因有:1)再生水需要专门的再生水管网运送,而目前无论是市政管网还是房产内管网都没有预留再生水管网,令再生水的利用范围受限;2)国家对再生水的利用只是鼓励,缺乏强制性规定;3)自来水价格较低,居民和工商业用户的承受能力都较强,使得用户新建管网并转用再生水的动力不够。
再生水领域正日益受到重视,2011 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多次强调了对再生水市场的扶持,“十三五”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与再生水密切相关的国家规划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发展。据预测,在“水十条”和“十三五”规划下,到 2020 年城镇再生水生产能力将达到 4,90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运营市场规模将达到 121 亿元左右,在 2015-2020 年间,再生水设施建设投资将至少达到 270 亿元。在未来的几年间,再生水行业将迎来机遇,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②污泥处理
这里所说的污泥处置特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的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水量大,含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较多,如不能妥善处置,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目前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绝大部分还采用简单的卫生填埋法,这些污泥没有经过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填埋后很有可能对地下水体及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除卫生填埋外,针对污泥处理的技术很多,包括“脱水、深度脱水、干化、焚烧、好氧发酵、厌氧发酵”等多种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都令人满意的技术。除技术瓶颈外,政策对污泥处置在处理费用方面没有明确的支付方,也严重制约了污泥处置行业的发展。
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解决污泥问题的重要性,目前,情况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按照“水十条”要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 2017 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 2020 年底前达到 90%以上。
若县城 2020 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按 80%计算,按上述要求,按 80%设施负荷率计算,2020 年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规模将达到 1,200 万吨/年,“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投资将超过 300 亿元,整体投资较目前放大 2至 3 倍。在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投资空间均明朗的背景下,对于业内企业来说,如何利用政策机遇,把握市场机会,就显得至关重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