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号”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
2017/6/27 10:21:0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与风竞速,陆地飞行。6月25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命名,并将于26日在京沪线上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与风竞速,陆地飞行。6月25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命名,并将于26日在京沪线上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我国铁路技术装备制造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BF型列车(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理由为高铁产业的发展感到自豪。就在五年前,高铁还被戏称为"运椅子"的奢侈品,而如今,它早已成为百姓出行的必需品。从跨越塞北风区的兰新高铁,到驰骋东北雪海的哈大高铁;从蜿蜒岭南山川的沪昆高铁,到环抱胶东半岛的青荣城际,这五年,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中国高速铁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随着"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高铁红利"。仅去年,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就达14.43亿人次,相当于帮非洲和南美洲的总人口搬了一次家。从无到有,再到里程最长、动车组数量最多、安全运输规模最大,高铁的发展让中国变得更小了,让出行变得更方便了。
高铁不仅"缩小"了中国,也联通了世界。不久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他们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高居榜首,成为他们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特产"。事实上,中国高铁从未停止走出去的步伐。土耳其安伊高铁、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喀高铁……短短数年,中国高铁合作遍地开花。领先的技术、过硬的品质、优质的服务,高铁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十年磨砺,一朝惊艳。高铁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时空观念的变化、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有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后来居上,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高铁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启示。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毋庸讳言,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舍近求远,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以前是"分到分不用争,寸到寸不过问",而如今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前是"能用就行",而如今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这是中国高铁后来居上的秘诀所在,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复兴号"的启程,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关键路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能也不会错过。(人民日报评论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虚拟现实:从未退烧,何来寒冬?
- 下一篇:现代煤化工:上马热潮再来袭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源网荷储智”转动零碳园区!固德威赋能打造国内首个重卡风光储充一体化标杆
- 国企向新力 潍柴雷沃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 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 君乐宝连续三年荣膺“中国卓越管理公司(BMC)”权威认证
- 人工智能技术为转型按下“加速键” 钢铁产业正变得更“绿色”、更“聪明”
- 学习不“将就”,健康要“讲究”:赶考小状元森林氧吧5.0AI重庆旗舰店盛大启幕!
-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弥勒华融印象葡萄烈酒项目投产揭牌
- 京东超市“逢9必拍”升级 跨世纪年份酒1元起拍 引领酒类消费新潮
- 中国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模块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报告
- “影视+文旅”带动“剧中同款”销量增长 主题IP游成文旅消费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