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领航:六秩薪火再燎原,植保学子重走“漏头”路
2025/7/20 13:40:37 来源:财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谢联辉院士结合上午的重访考察所见,再次深情回忆了漏头村的生活工作经历,特别是那段发现小麦秆锈病南方越冬基地、提出“改种大豆”耕作改制方案并成功控制病害的科研攻坚岁月。2025年是“漏头经验”提出60周年,甲子薪火,生生不息。7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教授的带领下,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赴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此行正值谢联辉院士在漏头村提出并实践具有深远影响的“漏头经验”六十周年,师生们追寻院士足迹,深化校地合作,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为这份跨越一甲子的“三农”智慧注入新时代活力。寻访:重走足迹,感悟变迁
7月18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在谢联辉院士的带领下,共同考察了漏头村村貌,走访了谢联辉院士上世纪60年代同人民同吃同住的居住地旧址、省立农学院旧址等。队员们行走在焕然一新的漏头村,通过实地走访和聆听介绍,切身感受村庄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追寻“半农半读”的历史印记,体会其精神内涵与现代乡村发展的交融。谢联辉院士在考察中深情回顾了六十年前在此工作生活的点滴,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实践课。
图1 调研团队考察漏头村村貌。薛煜凡 供图
共商:院镇携手,共绘蓝图
考察结束后,院镇合作座谈会在梧塘镇政府会议室召开。会上,梧塘镇人民政府代表首先介绍了当地发展现状,梧塘镇具有“教育大镇、工业大镇、文化大镇”的特色,期待与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随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代表聚焦专业优势,介绍了学院历史和学科具有“久、大、强” 三大特色,并强调“‘漏头经验’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如今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将学院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动力。”
谢联辉院士结合上午的重访考察所见,再次深情回忆了漏头村的生活工作经历,特别是那段发现小麦秆锈病南方越冬基地、提出“改种大豆”耕作改制方案并成功控制病害的科研攻坚岁月。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漏头经验”的精髓在于扎根大地、顺应自然、探寻规律、服务生产。他殷切寄语在场师生与地方同仁: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必须深刻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图2 谢联辉院士讲话。薛煜凡 供图
聚力:签约共建,开启新篇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在双方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与莆田市梧塘镇党委郑重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双方本着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的原则,决定以传承 “漏头经验” 为纽带,创新党组织联建机制--通过共办主题党日活动、共建科研实践基地、共推人才培养项目等方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农科教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图3 党建结对共建签约仪式。薛煜凡 供图
访谈:挖掘经验,求解新题
实践队队员专门围绕 “漏头经验” 的传承与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谢联辉院士进行了深度访谈。从“漏头经验”对现在的新农人有怎样的启示到如何通过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个问题直击核心,谢联辉院士结合自身经历,用生动的案例给出解答,为实践队后续的科研与教学积累了鲜活素材。
图4 实践队队员对谢联辉院士进行访谈。薛煜凡 供图
感悟:扎根大地,践行初心
站在“漏头经验”的发源地,聆听亲历者的讲述,重温那段将课堂设在田间、用科技解决生产难题的峥嵘岁月,实践队队员们深刻领悟了“半农半读”教育模式所蕴含的“知行合一、服务三农”的宝贵精神。谢联辉院士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的科研故事,更是激发了大家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漏头经验”的精髓带回课堂、融入学习科研,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努力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图5 “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团合影。何媛婷 供图
作者:薛煜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