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库存居高难以消化 纺织服装内销企业亏损甩货
2014/10/20 13:59: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产业库存居高难以消化 纺织服装内销企业亏损甩货今年三季度,我国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存在经营亏损情况,利润出现下降。为了消化过高库存,提高销售量,一些纺织服装、家纺企业开始进行商品大甩卖。业内人士表示,商品大甩卖的促销效果是有限的,未来,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加强对主业的经营和关注,多投入精力研究行业内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配备相应的资金和团队力量及时进行解决。企业盈利出现下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有43家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公布2014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6家公司预减、7家公司略减、2家公司首亏、4家公司续亏。具体来看,步森股份和希努尔是首亏企业,欣龙控股、德棉股份、泰亚股份和维科精华则是续亏企业。
步森股份中报显示,公司201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328.98万元,净利润增长率为-394.18%。公司预计201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460.11万元至-3784.35万元,同比下降-430%至-380%。泰亚股份则堪称净利润预计降幅最大的公司,公司预计2014年1月份~9月份净利润为-3200万元至-2400万元,同比下降501.5%~351.13%。华鼎股份在半年报中提示,2014年前三季度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亏损2612.788万元。
报喜鸟表示,受外部经济形势和服装内销市场依然弱势影响,公司终端零售平稳,并无明显好转,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520.43万元至15650.5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20%。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下滑幅度为18.01%。
此外,奥康国际、浙江富润、乔治白等公司虽然没有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但其半年度业绩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并且没有出现可以促使三季度业绩出现明显好转的因素。其中,奥康国际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5096.5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了2.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15.9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5.67%。浙江富润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20.35万元,同比下降68.6%。
库存居高难以消化
业内人士认为,存货及周转天数的上升目前已经成为整个纺织服装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也都在减少采购规模,并实施以销定产的策略来应对高企的存货。
记者了解到,按照常规,一个商品的库存是店铺铺货量的30%左右,这样不会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也不会在产品热销时出现供货不足的问题。企业可以在换季时借助电商渠道进行清仓处理,也可以到奥特莱斯进行二次销售。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供应商和加盟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库存控制方面的难题。“如果供应商品牌很有知名度,那么库存压力就会转移到加盟商这里,加盟商要自行消化库存。如果供应商对加盟商依赖性较强,那么供应商要自行消化库存。但有时候双方信息不对称,库存和销售比例就无法恰当控制。”杉杉童装总经理王雪平表示。
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强主业经营
为了消化高库存,一些纺织服装、家纺企业开始进行商品大甩卖。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维科家纺、雅戈尔、太平鸟、杉杉童装、博洋家纺等都开展过商品大甩卖活动。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纺织服装企业前几年受到的诱惑太多,参与到了很多新的并不擅长的行业中,造成公司主业经营出现滑坡。未来,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加强对主业的经营和关注,多投入精力研究行业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配备相应的资金和团队力量及时解决,不要依靠清仓大甩卖来处理库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针织产业关键:集群要高效优化产业链
- 下一篇:中国纺织业今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产融加速孵化体系:提供就业保障、激活产业服务、盘活楼宇经济、化解地方债务、聚合服贸中盘、拉动消费升级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题形象盛大启幕,东方美学盛宴点亮京城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音乐美食嘉年华圆满落幕
- 教育部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解锁高质量就业密码
- 2025 CSF文化会焕新出发:以年轻化战略引领行业变革,跨行业周边定制开辟万亿商机新蓝海
- “银发列车”为何一票难求?
- 景区多元特色主题活动赋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焕新彩
- 八米巨人蜡像亮相杭州 巨人蜡像艺术赋能实体引爆眼球经济
- “大飞船”正式启航!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首日人气火爆
- 合作迈上新台阶 多家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