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份厦门水果出口情况分析
2015/3/26 8:34:1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据海关统计,2015年1月,厦门关区鲜、干水果及坚果(以下简称“水果”)出口6.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2%;价值6.1亿元,增长6%;平均出口价格为8据海关统计,2015年1月,厦门关区鲜、干水果及坚果(以下简称“水果”)出口6.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2%;价值6.1亿元,增长6%;平均出口价格为8817.9元/吨,增加8.2%。
一、2015年1月厦门关区水果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1月份出口量高企,季节特征明显。厦门关区水果出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6或7月份为出口谷底,每年12月份或次年1月份为出口顶峰。2014年以来的出口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在1月份达到7.1万吨的上个旺季高点后迅速回落,2-8月均在1万吨以下,9月份起明显上升,2015年1月份达到6.9万吨的本旺季高点,同比减少2%,环比增加84.9%。
(二)基本上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15年1月,厦门关区水果除9.6吨以加工贸易方式和海关特殊监管方式出口外,其余全部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
(三)民营企业为出口主体。2015年1月,厦门关区民营企业出口水果6.7万吨,增加2.2%,占97.1%;国有企业出口0.2万吨,减少33.3%。
(四)东盟为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1月,厦门关区向东盟出口水果6.5万吨,增加2.8%,占94.2%;此外,对欧盟出口0.2万吨,增长1.5倍;对俄出口0.1万吨,减少80.3%。
(五)出口主要品种为橘、橙。2015年1月,厦门关区出口橘和橙6.5万吨,增长3.2%,占94.2%。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结构单一及缺少品质优果,出口优势不明显。一是出口市场单一。厦门关区出口水果的主要市场为东盟,所占份额超过9成,而对欧盟出口较少,且未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二是出口品种单一。东盟对我国生产的苹果、鲜梨、红枣、栗子、核桃等温带干鲜水果,以及南方地区种植的柑橘、荔枝等有较大需求。厦门关区出口到东南亚的大多都为橘、橙,其他小品种产量少,且上市季节较为集中,与水果出口大国东盟相比,出口优势不明显。据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植物保护局消息,2015年1月上旬越南就已经向美国出口八批水果,今后还将对外出口芒果、火龙果、山竹、李子、葡萄等多种水果。三是品质优果率处于较低水平。东盟绝大部分国家地处热带,水果品种多且质量优,早、中、熟水果种类丰富,并形成了知名品牌,成为厦门乃至中国出口水果的有力竞争对手。而我国水果优果率不到总产量的10%,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不足总产量的5%,与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的优果率高达70%,出口高档果占产量的50%左右相比相差甚远。我国虽为世界水果出口大国,但并非水果出口强国。
(二)冷链及加工上存在短板,商品化水平不高。冷链物流是鲜活产品保持质量、减少损耗的关键。目前我国蔬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15%,水产品23%;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比重在95%以上。水果商品化是水果采收后再加工再增值的过程,以最大程度保持其营养成分、新鲜程度并延长其贮藏寿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仍以采收后的原始产品形式销售,仅有很少比例的果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包装预冷后投入市场,果蔬加工比例仅占10%,加工增值仅为1:1.8。而在发达国家,果蔬加工比达到80%,美国有超过一半的果蔬专为加工而生产,加工增值在1:3到1:4。以苹果为例,先进国家贮藏能力一般保持在产量的60%以上,贮藏方式以气调和恒温贮藏为主,采收后水果商品化处理几乎为100%,苹果从采摘到上市销售全程冷链控制。而我国苹果贮藏能力仅为产量的20%左右,商品化处理率不足5%,差距较大。加工能力的缺失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引发进口国对我国果品出口设限,不利于水果出口及附加值的提升。
(三)俄罗斯对欧盟等地的果蔬禁令为我国出口带来商机。2014年8月7日,俄罗斯宣布全面禁止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进口水果、蔬菜、肉类、鱼类、牛奶和奶制品,禁令为期一年。在蔬菜和水果供应方面,此前欧盟是俄罗斯的主要供应来源地。俄罗斯零售市场中进口水果的比例达80%,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年水果销售产生168万吨至180万吨、价值17亿美金的缺口,为了填补缺口,俄罗斯零售商或将努力扩大与中国、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供应商的合作,俄方实施禁令为我国包括果汁果品在内的农产品出口俄罗斯带来商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